丛兆桓 刘静 :昆曲的美丽和忧伤(7)

摘要:刘静老师在报告中讲到,昆曲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昆曲的音乐和表演体现了昆曲的优雅和美丽。昆曲的特色与魅力是通过它的唱和表演再加上它的音乐体现出来的;另外昆曲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在表演的过程中载歌载舞、无歌不舞,所呈现出的画面是一种游动的美。丛兆桓老师则深入昆曲的传承和发展,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角度讲述了昆曲的忧伤。

户户不提防是《长生殿》里面的一折戏,叫《弹词》,是说当年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梨园,这个梨园等于是国家剧院,有上千人的规模,院长是音乐家李龟年,李龟年遇到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打进了长安以后,杨贵妃死在马嵬坡了,唐明皇逃到四川去了,宫里头这些艺人们都四散各自逃生,他就辗转逃到了南京、扬州,在这个路上没有办法就靠着卖唱维持生活,一边弹着琵琶一边唱,就唱杨贵妃的故事,从杨贵妃怎么进的宫,唐明皇怎么宠爱她,一直到正在《霓裳羽衣舞》,正在唱的时候“渔阳鼙鼓动地来,宛转蛾眉马前死”,唱这一段把杨贵妃和唐明皇这故事唱出来,这段戏曲子叫《九转货郎儿》,货郎儿是民间的曲调,那么从这地方发展起来一套曲子非常好听。北曲《九转货郎儿》在货郎儿前头,他唱的这段叫“不提防余年值乱离”,就没想到我老了老了,赶上这么一个乱世,整个一个盛唐从安史之乱开始变成中后唐,就衰落下来了,所以这段唱特别是在清代,有一些明朝的遗老遗少流着眼泪唱这一段,所以唱这个叫户户不提防。

这两句话的意思,不是今天的人编的,这是当时的人编的叫“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证明了在300年前到200多年前这个时期,昆曲是家家户户都在唱的,是跟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地流行。

200年前徽班儿进京,花雅竞放、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太平天国、甲午海战、八国联军,从1840年英国的炮舰在舟山群岛打到中国大陆来,有人说昆曲是盛世元音,到了战乱的年代它就要衰落,当然不是这样的,这只是原因之一,但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它随着我们这个国运,随着我们民族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欺负、压迫就衰落了,一衰亡就是150年。

100年前讲,“衰微百年,不绝如缕”,这句话什么意思?这种艺术它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死不了,虽然是衰微了,虽然是好多人都不看了,从宫廷里头退到王府,从王府退到民间,从民间再退出去,从北京城退到河北省,退到保定,退到天津,退到蓟县,退到高阳,那么这门艺术就在京东,京南一代传到农民子弟那里去了。

民国建立“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这是什么意思? 先说说我的老师韩世昌,北方昆曲剧院的第一任院长,由周恩来总理任命的一个剧团团长,这是绝无仅有的。周总理任命韩世昌为昆曲剧院的院长这件事的文物在国家大剧院展览了一个月,这是我们北方昆曲剧院的一个镇院之宝。

韩世昌小时候刚刚从农村到北京,战战兢兢地在北京茶园舞台上演出的时候,底下的观众是寥寥无几,出将入相两个门,这个门边上有一幅对联叫“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有的时候台底下看戏的观众,比后台的演员还要少。我在17岁开始学昆曲,我就想怎么我这辈子也得改变这个情况,第一,要改变歌者苦,就是唱戏的人起码能有饭吃,有衣服穿,能过上一般的生活。再一个就是希望有观众。我今年80岁了,这个情况还不能说是真的改变了。和各个剧种比较起来,昆曲的知音还是比较稀的。

虽然这些年来,国家还有各个地方政府,还有一些企业家都来赞助昆曲,也来搞昆曲的活动,看起来可能有一个根本的改变。但是现在就讲到这个悲伤了是不是,现在有点悲伤了。我记得,我刚见到我的老院长的时候已经解放了,1949年年底刚建国的时候,我到老院长家里去,他住在东直门的白衣庵旁边,他的房子有三处漏雨,师娘端着脸盆在那接雨,我去了看到这种情况,回去赶紧向组织汇报,派人去给他修房子。所以那个时候还是很艰苦的。我们有的昆曲老艺人,在北京的大街上拉车卖白菜,白云生老师这位大艺术家在中山公园卖大碗茶。所以知音稀就说出了昆曲的悲伤。

在我1949年参加工作的时候,全国没有专业院团,这个情况一直到了1951年底,全国戏曲汇演的时候有100多个剧种来参加,但是没有昆剧。因为这个剧种没有剧团了,有几个老艺人都在为温饱想办法,没有剧团演这个戏了。一直到什么时候呢?1955年,我的记忆是毛泽东说“像这样的剧种不能任其自生自灭”。然后1956年5月18号《人民日报》社论发表了《从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说起》的全文,从这一天开始昆曲扬眉吐气了。毛主席和周总理下令让文化部马上建立国家剧院来扶持这个剧种。但是那个时候剧团已经没有人了,这个剧种也没有人会唱了。

当然有一些曲家,曲社里头还在活动,像北京大学,有些老的国学家都在唱,南方和北方都有,但是专业的就是所谓靠着唱戏吃饭的人已经没有了。一方面从农村里调,还有就是找一些做生意的人,比如穆藕初先生、张紫东先生、贝晋眉先生。他们觉得这个艺术不能灭亡。实际上他们是看了韩世昌的演出,1917年韩世昌在北京演出,支持他的是北京大学的蔡元培校长,蔡元培校长请了苏州的作曲家吴梅先生到北京大学来做大学教授。在北京大学的文学系里开展曲学,给学生讲曲学,因此韩世昌在唱戏的时候,台底下好多都是北京大学的校长、教、,副教授、学生。

当时是五四运动前后了,上海有一小报攻击蔡元培,说是北京大学的蔡元培从外国回来,不提倡现代的东西,居然带着他的学生到戏园子里去听那些封建的旧戏。然后陈独秀先生在《新青年》上有一篇文章,写蔡元培先生当时回答了六个字:“宁捧昆,不捧坤”,就我宁可捧昆曲,我不捧当时在民国初年出来的坤角儿。什么是坤角儿啊?就是民国的一些女演员,很多都成了军阀的姨太太。我们看,昆曲发祥于苏州,为什么苏州没有人演?怎么北方农村的一个韩世昌他能唱昆曲?因此当时的实业家,像穆藕初先生就拿出一部分钱,在苏州买了5亩园,建立了昆剧传习所,1921年开始开班。当时传字辈的老师招收的都是十一二岁穷家的小孩子,培养他们的是45个传字辈儿的老先生,现在有些像上海的、南京的、苏州的、杭州的这些都是南昆的传字辈儿老师培养起来的。可以说这个剧种由于有一个昆剧传习所,使得这个剧种可以延续100年到150年。

责任编辑:王培培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