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兆桓 刘静 :昆曲的美丽和忧伤(8)

摘要:刘静老师在报告中讲到,昆曲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昆曲的音乐和表演体现了昆曲的优雅和美丽。昆曲的特色与魅力是通过它的唱和表演再加上它的音乐体现出来的;另外昆曲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在表演的过程中载歌载舞、无歌不舞,所呈现出的画面是一种游动的美。丛兆桓老师则深入昆曲的传承和发展,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角度讲述了昆曲的忧伤。

四、昆曲的忧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从这个剧种来讲,55年前,像我们这样,当时正风华正茂的这些人,街道的任务就是最短的期间拿下昆曲。怎么办?赶紧学,学古典文学、学诗词、学工尺谱。我们在1982年办了一个培训班,刚才这几个演员的老师,中国戏曲学院的教授,他就是1982年我们培训班的韩冬青教授,那时候招了50个10岁、11岁的孩子培养了8年,然后搞起来了。等到了经济大潮来了以后,后来又招了一批插班生,加起来大概65个孩子,现在还剩11个在这个岗位上,其他的都改行了,出国了。这就是经济大潮的冲击和商品文化的挤压。

10多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冬去春来,在我离休的时候,张庚老先生把我叫到家里动员我说:“你虽然离休了,但不要动摇搞昆曲的信念,要甘于寂寞,甘于清贫,坚持下去,若干年后中国的昆剧必然会为世界所承认”。老先生1994年已经去世了,他也没看到这一幕。2001年5月18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中国昆剧命名为“人类和口述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现在改了一下,叫做“非物质文化遗产”。冬去春来的这些年喜忧参半,热了、火了、富了、时髦了、浮夸了、忘本了、失神了,这是我的个人感受,昆曲的悲伤。

在我这一辈子来讲,昆曲最好的时候,这些年应该是从上到下、从里到外、从国际上到国内,整个环境都好多了。当时我的老师,他们在那样贫穷和饥饿线上挣扎的时候,还能把这样一个好的艺术保存下来,是多么的不容易。周总理为什么要任命这个院长,说这些人是农民,他们没有文化,也没有人给他一个传承传统文化的任务,而他们宁可吃不上饭,也要保护和守护传统文化。

800年的传统文化,一直把它带到了新中国。那么北昆建院的时候有二十几位老先生,都是农民居多,老先生们把身上会的戏,能教的戏,统计了一下616出。

刚才讲的是传字辈,苏州传字辈传习所,1921到1926年5年的时间学了也有500多出戏,南昆和北昆的老艺人加起来,把相同的去掉,但是风格也有的不一样,同样的是《游园》或者是《思凡》,演的不一样,南方和北方的因为师承不一样,加起来,保存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有700多出戏。从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到今天55年了,用了政府的力量、社会的力量,花了无数的人力、物力、时间等等。

到今天,如果我们统计一下的话,全中国的专业昆剧院团的年轻的演员,我们叫做第四代,还有第五代,他们身上的戏加在一起210出,也就是说我们用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投入了800勇士和3000子弟、继承、抢救、保护了55年,传丢了500出戏,所以我觉得这个里头的问题是非常非常复杂的。我说的200出戏里头,用我的眼光来看有100出不合格,不合格怎么传得下去?现在有的演员很聪明,看看录像,照着录像学一下基本动作就都会了,就能演了。因为现在有一些市场是很特别的,昆曲市场在南方更多一些,北京现在也有,演昆曲的地方也不少,但是它们有它们的要求,演戏的目的也不一样,真正为了把传统艺术传承下去,为了这个目的的少。

我们说说昆曲在台湾的情况,台湾的大学生如果不会看昆曲,不会欣赏昆曲那就不够档次,昆曲成为了一种时尚。  当下来看昆曲是很火了、富了。多少年前我做北昆院副院长,搞业务、搞戏的时候,剧院里一年的经费是27万,后来涨到32万。现在我们的剧院,一年的经费2000多万。那个时候做服装拿不出钱来,想尽一切办法。但现在北昆的《红楼梦》我们投资了900万。过去唱昆曲的不敢说自己是唱昆曲的,怕丢人,说我搞艺术的。现在昆曲演员不得了,有文化。不但有文化,现在唱昆曲也很时髦,成为了一种时尚。但是有很多浮夸的现象,忘本了。

刚才刘静说那两个小演员的舞蹈非常优美。但我们要知道,那是几十代老艺人,你加一点,我加一点,把它积累下来的好的东西,保留到了现在,才有了今天我们能够一下子表演出来的优秀的传统艺术。

责任编辑:王培培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