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贫乏:老子的形象与阐释
(一)大曰逝,逝曰远:现代以来的老子研究
第二个问题,就是贫乏的问题。在研究中,我有个感觉,古人对《老子》的阐发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丰富,有的人用《老子》干这个,有的人用《老子》做那个,有的人是修身,有的人是治国。老子在道教里面是太上老君,可以跟孙悟空打交道。我觉得很有意思。近代以来,我们研究《老子》有两大成就。
第一,文献整理。我们之所以弄清这些过去的疑点,都是文献整理的结果。很多学者投入到文献整理之中,他们把古代传下的《老子》注本都理得很清楚,我们现在去读《老子》已经非常省劲了,这是很大的成就。
第二,哲学研究。近代以来,从胡适、冯友兰等人开始,我们用西方哲学的套路来研究《老子》,深入地把握《老子》的体系,系统化确实加强了,研究也很有成就,但是,对我个人而言,这些研究我们很快就吸收了。比如,老子是什么本体论?道家思想是唯物还是唯心?老子代表了什么阶级的利益?这些问题有很多,也争论了很多年。然后,还有很多关于老子辩证法的研究,可是,这些研究完了,又能怎么样呢?我是做学术的,我觉得很有意思,可是,对不做学术的人来说,这样的《老子》研究完了以后,又能怎么样呢?对我们日常生活又能怎样呢?
大家知道,《老子》在古代可不是用来做哲学研究的。《老子》又称《道德经》,古代的“经”是什么意思,就是日常生活指南。你读了以后,要指导你治国,指导你做人,指导你做官,指导你修身,指导你锻炼身体,那么,这些东西我们现在都舍弃掉了。为什么这么说呢?有一个证据,现在我们都不熟悉《老子》的《河上公注》了,实际上在历代以来,《河上公注》是《老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版本,其流行程度可能超过《王弼注》。《河上公注》贴近生活,它反映了汉代的黄老思想,内容有治国、修身等,跟《黄帝内经》相通。《河上公注》的哲学性确实不如《王弼注》,王弼本的哲学性强极了。王弼是一个天才,24岁就死掉了,但他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天才的创作。知识分子都非常喜欢王弼,近代哲学家来了以后,也特别喜欢王弼,因为他有一套哲学,有关于“无”的本体论,还有很多非常精妙的哲学理论。所以,渐渐地,大家已经不知道《河上公注》了。
传统的《老子》是很丰满的,现在显得很贫乏,这个贫乏的问题造成什么呢?我觉得是一个“单面”的《老子》。
1.身与心的断裂
现在很多人研究《老子》,只思考没有行动,只思考没有修养。在古代研习《老子》,应该在心灵上去修养,必须在身心上践履。但现在不一样了,我研究它,我可以痛恨它,我也可以反对它,研究就是研究。所以“单面”的第一个含义就是身与心的断裂,我们的心灵在思考,与身体没有关系。
2.内圣与外王断裂
内圣这一派呢,在中文系里面继承了,我们研究老子、庄子怎么的逍遥,因为老庄的修养产生了陶渊明。然后我们发现“外王”这一派,其中关于修身这一块没了,就是我们怎么依靠《老子》来修养身体,来长生久世,没了,我们觉得这是气功,是乱七八糟的事情。然后呢,在今天,很少会有人用《老子》来治国,用《老子》来做官,用《老子》来指导着做什么事。
3.思想与生活的断裂
我以前碰到一个同学,他是人大哲学系毕业的,他说他用老子之道来炒股,赚了很多钱。我不知道他是怎么炒,但是总而言之,可能跟巴菲特差不多,在别人贪婪的时候要冷静,在别人冷静的时候要贪婪,也可能有这个道理。这个很有意思,一部作品能够帮助我们做这样那样的事情,它才是一个经典。如果我们只是从哲学上去研究,那它就不是经典,是我们的一个哲学书。经典的含义,就是要指导日常生活。《圣经》《古兰经》都是有这个作用的,我们的经典为什么就没这个作用呢?我觉得这也是一种贫乏,思想跟生活断裂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