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常宝:性格与命运——项羽、刘邦的人生轨迹(2)

摘要:刘邦和项羽可以说是《史记》中的一对冤家,也是缺一不可的双子星座。在《史记》中,司马迁把这两个人都写得十分生动,体现出他对历史人物杰出的理解能力。明代茅坤说:“读《高祖本纪》,须参《项羽纪》,两相得失处,一一入手。 ”专家从司马迁在《史记》中对项羽和刘邦的描写入手,分析二人的不同性格,以及性格与命运之间的关系。

这件事情说明什么问题?我们知道,司马迁是非常喜欢项羽的,尤其后面说项羽“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羽喜欢“万人敌”,这个我们可以理解,可能是因为气质相通,人比较粗犷,喜欢大场面,喜欢大境界,所以他喜欢学“万人敌”,但是你又不肯竟学。你要知道,他的家族,也就是项氏家族,在楚国是世世为将军的。那么,项羽出于家族的理想,出于对家族的责任感,也应该好好学习兵法吧?但是他又不肯竟学,这个故事跟我们现在的理解有点不同。它说明项羽是个随心所欲的人,不能说这不是个好孩子,学习不用功,没有上进心。他是一个随心所欲的人,他不喜欢接受任何约束和教导,也就是说这个人不在意所谓的理想、社会价值、规范等东西,他是一个相当自我的人。就像我们说的,他向往着带兵打仗那种大气象的东西,但是你如果要约束他,他就会觉得不自在。这是一个例子,就是他不好好念书。我们现在说不好好念书,这个孩子没出息,但那只是你的看法,司马迁的看法不同。

再看一个例子,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要搜捕六国名将,项羽一家隐藏在浙江一代,秦始皇到游览会稽郡渡浙江的时候,项羽跟他的叔父一块去看热闹。秦始皇的车驾仪仗非常壮观,项羽看到后就说:“彼可取而代也。”这个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他可以取代秦始皇,后人把这句话跟刘邦的“大丈夫当如是也”相提并论。大家应该知道,刘邦也有同样一个故事。刘邦执行押送任务的时候,在京城看见了秦始皇的仪仗,所以很羡慕,说:“大丈夫当如是也。”后来就把“彼可取而代也”和“大丈夫当如是也”相提并论,认为它们表达了相同的理想。但这个看法是不对的。刘邦的话可以说反映了一种理想,将秦始皇看做是一个榜样,确定了奋斗的目标,体现了对自己人生的一种规划。而项羽的话则不然,它的意思首先是不服气,是无所畏惧,可以随时取而代之。既然可以随时取而代之,所以其第二层意思是能放得下,不艳羡现实的辉煌,所以也不会时时挂怀于心。项羽的话反映的只是一种性情。实际上,项羽在最成功的时候,也没有称帝。这就与刘邦有很大的差别。

结合此后的表现,我们从这两个小故事中可以看出,项羽并没有一个确切的人生目标。不是一个有大志,有理想的人。当然我们现在说没大志,没理想,是个贬义词,谁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这样,大家也不用这个来衡量自己。但是在那个时候是不一样的。我们说他是一个没有确切人生目标的人,并不意味着对他有任何贬低的意思。由于没有人生目标,所以没有谋划,也不会拘泥于任何现实,只是随心所欲。可以说,项羽是一个天真的人,一个有着强烈自由意志的人。比如婴儿,婴儿的意志是非常自由的,有任何感觉他都会表达出来,但是他表达的方式是哭、笑等,他不会在意场合和环境。项羽是个自由意志的人,但是项羽毕竟不是个婴儿。那么,他看到秦始皇的车驾辉煌的时候,他还是有感觉的。在认字、学剑和“万人敌”之间,他还是有选择的。当然这个选择,不是一种人生理想,那么他为什么一定要选择“万人敌”,不选择剑,不选择学字呢?为什么看到秦始皇,还是有话要说呢?我们说,他表达了一种人生的气象或者是境界。意志自由而且有大气象这就是项羽的人格这个人格对他的命运,会有很大的影响。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潘攀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