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常宝:性格与命运——项羽、刘邦的人生轨迹(4)

摘要:刘邦和项羽可以说是《史记》中的一对冤家,也是缺一不可的双子星座。在《史记》中,司马迁把这两个人都写得十分生动,体现出他对历史人物杰出的理解能力。明代茅坤说:“读《高祖本纪》,须参《项羽纪》,两相得失处,一一入手。 ”专家从司马迁在《史记》中对项羽和刘邦的描写入手,分析二人的不同性格,以及性格与命运之间的关系。

这段文字是关于巨鹿之战的全部描写,字数不多,但非常精彩。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被认为是项羽的策略。但没有后路的策略,实际上是一种赌博,所以这谈不上什么策略,它就是决一死战,符合项羽无所顾忌的性情。项羽本人没有规划,无所眷念,只是跟着意志的引导,生死如一,不需激励而生命力自然迸发。但破釜沉舟这一绝境,激发了将士的求生本能。当将士面临死亡的一刹那,没有什么可以顾忌,突然间感受到一种自由意志,迸发出无限的生命激情,于是以一当十,酣畅淋漓,让生命意志绽放出耀眼的光芒。这种巨大的生命激情是令人敬畏的。所以,胆战心惊的就不只是敌人了,连前来救赵的诸侯军也惴恐不已,“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这些据壁自守的诸侯军,是一群左右摇摆、斤斤计较之人,他们面对着如此高涨的生命激情,以及这股激情所激发的巨大的生命力量,感到自惭形秽和恐惧,于是只能“膝行而前,莫敢仰视”。这是司马迁在《项羽本纪》里第三次写人“莫敢”正对项羽。

章邯是秦军主帅,曾击破项梁的军队,杀了项梁。按道理来说,章邯与项羽有国仇家恨。但章邯投降后,“见项羽而流涕”,诉说了自己受到赵高等人排挤的委屈,项羽于是“立章邯为雍王”,给了章邯相当高的地位。但章邯带领的二十多万投降的秦卒,就没有那么好的待遇了。他们遭到诸侯军折辱,再加上项羽准备带军队攻打秦国的首都咸阳,这些人就说,我们向你投降了,你现在又带领我们去攻打我们的家乡,秦国的朝廷肯定会对我们的家人不利,所以军心不稳。项羽听人汇报说,这些投降的二十多万人军心不稳,于是“坑秦卒二十馀万人新安城南”。这两件事都不太正常。前者太仁慈,后者太残暴,看起来很矛盾,但也不难理解。左右项羽的,就是自己强烈的意志。个人意志浩浩荡荡,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一旦你向我屈服,所有的国仇家恨都可以烟消云散。所以我们在这里说,项羽是没有仇恨的。仇恨是什么?尼采有一本书叫《道德的谱系》,他认为我们所有的关于道德,这些都源自于仇恨。而项羽这个人很天真,连仇恨都没有。面对着顺从并颇受委屈的章邯,项羽真心同情,他心里根本就没有仇恨;相反,只要感觉到哪怕是些微的阻碍,就会不遗馀力涤荡干净,至于有没有其他方法解决秦降卒的问题,项羽根本没有考虑。我们也可以说,项羽在政治上比较幼稚,但这确实不关政治,只是个人意志的本能冲动。

自由的意志、天真的性情,以及蕴藏其中的巨大的生命能量,是项羽成功的关键因素。但事情总是有两面。自由的意志和性情,依靠的是主观直觉,任何算计和谋划都会损害它。项羽有着强烈的自由意志,是以缺少政治判断能力为前提的,而这又给他的前程和命运带来巨大的威胁。

 下面我们进入到另外一个阶段一个关键的转折点战胜了秦军的主力后,项羽的军队空前强大,很自然地向秦朝的核心咸阳挺进。当时楚国的另一支部队在刘邦的带领下已经进入咸阳,又因为此前楚王和诸将有约,谁先攻下咸阳,谁就被封为关中王。刘邦派兵守函谷关,意图阻挡其他军队进关。项羽毫无顾忌地击破了函谷关的守军,入关后,又命令军队次日进攻刘邦军队。谋士范增认为刘邦此次入关,非常克制自己,一定有称帝的大志,所以也鼓动项羽攻杀刘邦。

项羽的另一个叔父项伯出于友情,夜往刘邦军中告知张良此事,张良立即通报给刘邦,并建议刘邦向项羽示好。刘邦立刻会见项伯,一见面就“约为婚姻”,然后就信誓旦旦地说,自己是在为项羽守关中,日日夜夜盼着项羽来,函谷关布置守军只是为了防止其他盗贼等,并同意次日亲自向项羽道歉。项伯是个老实人,回去照这话游说项羽,于是有了鸿门宴。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潘攀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