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常宝:性格与命运——项羽、刘邦的人生轨迹(5)

摘要:刘邦和项羽可以说是《史记》中的一对冤家,也是缺一不可的双子星座。在《史记》中,司马迁把这两个人都写得十分生动,体现出他对历史人物杰出的理解能力。明代茅坤说:“读《高祖本纪》,须参《项羽纪》,两相得失处,一一入手。 ”专家从司马迁在《史记》中对项羽和刘邦的描写入手,分析二人的不同性格,以及性格与命运之间的关系。

刘邦能为自己心里隐藏的理想而委曲求全,这是可成就大事的姿态,所以,一早来给项羽道歉: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隙。”

这是一个很低的姿态,首先,自己没有那么大的本事,之所以能入关只是侥幸;其次,自己的军队在函谷关被攻破,也不怪项羽,只是因为有小人作祟。这样的姿态,虽然骗不过范增这样的政治家,但足以解除项羽由意志受阻所感到的不快和戒备。在项羽看来,刘邦是一个被人误解而值得同情的人,所以他开口就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此后倾心相待刘邦,对范增的暗示佯装不见,对樊哙的指责感到内疚。刘邦尿遁,展现出了其懦弱,更加彻底地消除了项羽内心的疑虑,意志畅然无阻,他应该感到十分满意。范增说项羽“不忍”,也就是不够残忍,太过仁慈,其实是不理解项羽。项羽杀人无数,并不将刘邦的生命放在眼里,只是他杀刘邦的动机消失了,而且他还为曾有过的杀刘邦的念头而愧疚。这可以看出项羽内心的天真和自由,也可以看出他在政治上的幼稚。项羽的政治前途就此逆转,所以范增生气地骂道:“竖子不足与谋。”

项羽此后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焚烧秦宫殿,接着又杀楚怀王,这些都是对自己无所顾忌的性情的放纵,将自由放纵成残暴。讲自由意志的,世界上最有名的人物是尼采。尼采说,上帝死了,也就是说道德规范不应该约束每一个人。所以尼采认为,每一个人都是自由的,那么这种自由,他就强调一种强烈意志,就是每个人可以凭着自己的意志,在这世界上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种强烈意志,具有巨大的恐怖力量,就像项羽这样,你放纵他,就会变成巨大的破坏力的。后来尼采因为推崇强烈意志,一直受到外面的指责,后来尼采做了一个很著名的演讲,叫“存在主义”,也是一种人道主义,希望为此辩护。个人强烈意志是具有两面性的,它能够最大程度地释放出人的本能、潜力,但是也对社会具有重大的破坏性。所以这个地方,就是把自由放纵成残暴了。项羽宰割天下,分封各路诸侯,并自立为西楚霸王,回到楚地彭城。他并没有称帝,正是因为“彼可取而代也”,只要证明了这个可能性,意志的自由就实现了,至于意志之外的现实目标,比如称帝,项羽反而并不介怀。

项羽政治能力很差,所以他分封天下,一定会有问题。由于分封不公,导致了齐、赵等国叛乱。他把刘邦封在什么地方呢?当时关中应该封给刘邦的,因为大家约好了,说谁先进来谁就封关中王。你项羽又不要关中,那就应该给刘邦吧?可是他觉得,刘邦这小子先进来了,还跟我闹别扭,所以他就决定把章邯这几个秦国投降的将军,封在关中。说刘邦你不是要关中吗?你也还在关中,只是偏得比较厉害,从陕西偏到四川去了。刘邦当然心里不服气,可是觉得打得过项羽吗?打不过,高高兴兴地去赴任去了。等到天下动乱的时候,项羽觉得这是我分封的,什么韩国 赵国、齐国,都在那里乱,老是不听命令,所以他就去平乱。他一平乱就给了刘邦机会。一场猫和老鼠的游戏就此开始。刘邦通过种种手段,不断蚕食,占有半壁江山,形成楚汉相争之势。连年无休止的战争,让项羽非常沮丧,于是单独挑战刘邦:“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者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但这一挑战被刘邦拒绝:“吾宁斗智,不能斗力。”刘邦很清楚项羽并没有谋划的能力,只有无畏无惧的“力”。在范增因被离间而去,韩信加入刘邦集团后,命运的天平就开始向刘邦倾斜了。终于,项羽在不知不觉中走到了失败的悬崖上。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潘攀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