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常宝:性格与命运——项羽、刘邦的人生轨迹(13)

摘要:刘邦和项羽可以说是《史记》中的一对冤家,也是缺一不可的双子星座。在《史记》中,司马迁把这两个人都写得十分生动,体现出他对历史人物杰出的理解能力。明代茅坤说:“读《高祖本纪》,须参《项羽纪》,两相得失处,一一入手。 ”专家从司马迁在《史记》中对项羽和刘邦的描写入手,分析二人的不同性格,以及性格与命运之间的关系。

看来刘邦对五天一拜这个礼,是感到不耐烦的。所以这个面具戴不戴对他来说,还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当然,最终刘邦决定把它扔掉,开始恢复亭长的姿态。汉朝建立以后,建了未央宫,在未央宫的庆典上,刘邦请大臣们一起吃饭,喝多了的时候,刘邦就当着那大臣的面问他爹:“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他做村长的时候,他爹老骂他,养个儿子什么事都不能干,整天在外面瞎混,说他是无赖,不能给家庭带来任何收入,不如老二,他二哥是做生意的。他有两个哥哥,大哥对他不太好,因为他老上大嫂家骗饭吃。有一次,他带着朋友到大嫂家吃饭,他大嫂故意把锅敲得叮当响,没饭了,弄得刘邦很尴尬。所以他当了皇帝以后,一直不封他大嫂的孩子。当然,他对老二也不高兴,因为他爹老拿老二来跟他比。他说,小时候你老拿我跟我二哥比,说我不如二哥,今天你看看,“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这句话是对太公早年常常责骂自己小小的报复,虽然快于己心,让老太公多少有些尴尬,这其中有自我炫耀,当然也有嘲笑他爹的意思,但这些都不是“大人长者”应该做的行为。另外,他抓捕韩信的方法也很不入流,他说,我到你那去旅游去,去了就把人捆起来,捆到了一个地方又把人放了,这一点没有皇帝的威仪,都不是“大人长者”做得出来的。

皇帝刘邦与亭长刘邦,都是不带面具的,从我们角度来说,都是快乐而自在的。但快乐都是短暂的,生命无往而不在悲剧之中,刘邦也不能例外,等到天下太平的时候,刘邦决定返乡。一个有“流氓”精神的人,一定要有人对着干,才会显示出他的价值来,如果没有人来跟他对着干,他为所欲为的时候,会非常失落。《史记》记载刘邦返乡这个情节:“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招故人之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以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谓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虽然不同于项羽,但是这里仍然是一个英雄的悲剧。对于刘邦来说,理想已经实现,再也没有什么新的目标和希望了,浑身的那种“流氓”精神想找发泄的地方,都找不到了。半辈子的生死、狡猾、失败、成功,一切都随着时光而消失,变得虚无起来。无论是敌人还是同袍,那些生命中很重要的东西,如今都飘然凋零。于是,刘邦感受到了孤独,也感到疲倦,伤感之情油然而生。抛开面具的刘邦,开始直面自己的一生,这个使他感到脆弱,因而也就有了同情和依恋。刘邦的慷慨伤怀,正显示了人类生命本质的悲剧性,这也是司马迁所认识到的。

总结一下刘邦和项羽可以说是《史记》中的一对冤家,也是缺一不可的双子星座,司马迁把他这俩人都写得十分生动。所以明代的茅坤说:“读《高祖纪》,须参《项羽纪》,两相得失处,一一入手。”就是让你对比着看,这也说明司马迁对于历史人物有着杰出的理解能力。但是从司马迁以后,学者理解项羽、刘邦,都是从仁义、道德、军事技能、战争形势上来比较,都是不对的。

真正能够理解项羽和刘邦的是毛泽东,毛泽东在读《高祖本纪》时说,项王非政治家。他说的很对,项羽非常幼稚,是一个性情中人,也是一个诗人。他说,汉王则是一位高明的政治家。当然他这个政治,跟我们现在这个政治有不同。毛泽东还说,刘邦能够打败项羽,是因为刘邦和贵族出身的项羽不同,项羽是贵族出身,他虽然意志很自由,但是他很单纯、很天真。刘邦不同在哪里呢?他比较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什么叫社会生活?什么叫人民心理?实际上就是底层社会的那种“政治”,下层社会“政治”其实就与我们刚才说的无赖流氓精神有关系。所以,底层社会经验豁如喜施的行为方式执着不舍的个性精神成就了一个性格复杂而又突出汉高祖刘邦刘邦这个性格使得大汉王朝的初期,具有非常鲜明的平民色彩。

今天我就说这里。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潘攀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