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通学者挂职的通道(2)

疏通学者挂职的通道(2)

从管理上来说,过去教授是副厅级以上级别待遇,现在基本上降低为处级、乃至副处级以上级别待遇,副教授、讲师,级别待遇依次下降。在学校里,学校一般是司局级、个别校长书记高配副部待遇不带级,直接管理学者的学院一般是处级。所以,教授要在处级以下,否则学院怎么管理?但是,从高校对于兼职教授的聘请角度来说,一些著名高校,要聘请一个合格的兼职教授,不成文的规定是,必须是副部级以上才考虑,司局级基本不考虑,处级连门儿都没有。从这个角度来说,教授如果反过来去政府部门挂职,挂副部级应该是比较合适的。不过,从目前的实践来看,教授几乎没有去政府部门直接挂职副部级的,多是副司局级。这和过去计划经济时期的级别是一样的。

学术秩序和政府秩序的不匹配,可能是学者在政府部门挂职的最大的阻力

学者的学问是没有级别的。很多学者研究国家级的问题,如果要挂职,给总理当顾问可能比较合适。如果研究的是社区管理的问题,那就给居委会主任当顾问比较合适。显然,这两种挂职都不会发生。因此在中国干部管理等级体系里,学者对应副司局级是一个比较合理的定位。但是,在这个位置上,学者所研究的学问中能够发挥作用的,可能只占很少的比例。更何况,副司局级的岗位,在官僚体系里面本来就非常少,除非这个级别增加编制,否则有可能挡住政府部门内部很多官员的升迁道路。一个学者待一年、两年,对学者来说有学问上的好处,但对很多等着要升迁的官员来说,却可能永远失去了升迁的机会。这对于政府部门来说是代价巨大的,因为很可能导致这个官员丧失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政府部门永远失去了一个可以长期任职的副司局级官员,乃至因为年龄原因,更可能是失去了一个高级官员。

所以,学术秩序和政府秩序的不匹配,可能是学者在政府部门挂职的最大的阻力。现在很多学者虽然没有挂职的经历,但有很多给政府官员讲课和给政府部门做科研的经历,也有很多去政府部门调研、咨询的经历。这种经历给学者的感觉是,自己的级别实际上是和自己接触的政府部门的级别有关系。因此,学者去政府部门挂职是好事,但最好不要把学者当作官员来使用。学者职称可能是有级别的,但其学问是没有级别的。如果把教授确定为副司局级,挂职的通道就会变得非常小,学者就失去了很多挂职的机会,高级别政府或者低级别政府也失去了很多利用学者知识的机会;如果把教授确定为拥有特定知识的人,那么学者挂职的通道就好多了,政府也就可以系统地利用学者的知识。

(作者分别为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