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通学者挂职的通道

疏通学者挂职的通道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姚辉等六名专家学者曾以交流挂职的形式,担任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副庭长等副厅级岗位职务。他们到最高法院挂职,主要是参加司法解释起草、重大疑难案件研讨等活动,他们做的是实质性的工作,并不是协助作用。

学者到政府部门挂职,实际上是一个成本少、收获多,政府和学者能够双赢的举措,值得进一步开拓 从目前信息来看,学者到政府部门挂职,不是多了,而是少了,而且一般还局限于高校里的学科带头人。偶尔也有年轻学者到基层挂职的消息,但总体上来说,不论规模还是数量,还是太少,但此举值得进一步推广。

现在见诸报端的报道,基本上对挂职学者和政府部门的评价是积极的。媒体上比较消极的评价是,学者进入政府部门后,可能会丧失独立性。因为学者过去对实际工作不很了解,学的东西很多都是书本上的,一旦进入政府部门了解了很多东西后,尤其是看到了过去看不到的东西,首先就想着自己如何学习、如何吸收、如何消化,反而感觉到自己过去很多东西都是书生气的看法。结果学者在官场耳濡目染一两年后,逐步变得像政府官员,从而失去了学者的本色。

学者去政府部门挂职,显然是一个好事情,但是为什么新中国成立67年了,改革开放38年了,学者挂职政府部门的事情还是凤毛麟角,而不是较为普遍的事情呢?这里有非常多的原因。从某个意义上来说,这和学者、官员处于不同的秩序有很大的关系。

从学者角度来说,其职业是科研和教学,处于一个非常扁平化的结构中。虽然学者有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的身份等级差异,但是他们都直接面向学生。不同等级的学者,只是一个职称的差异,学校管理上的行政化对学者没有多大的影响。所以,学者所处的秩序,是一个比较松软的等级秩序,这种等级相互之间的位差不大,而且还经常受到各种因素的冲击。很多学者在学校里是普通教授,但在学校外面却是呼风唤雨的大牌学者。更重要的是,随着科研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提供的身份和等级的数量是扩展性的,而不是有严格的数量控制。很多高校,教授、副教授、讲师的数量基本上是差不多的,甚至年轻的讲师还要少一些,整个学校与其说是一个金字塔结构,不如说是众多的金字塔结构。

从官员的角度来说,其职业是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官员的金字塔结构,以及等级身份的严谨性,远远胜于学术领域。每一个实体性政府,比如镇政府、市政府、省政府,都是一个个的金字塔,而全国更是一个巨大的金字塔,每一个官员都可以在里面找到自己的位置。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