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志的部分是十个,一般称为《汉书》十志。因为《汉书》十志的撰写成功,所以纪传体史书的书志部分,逐渐从纪传体中分离出来,形成了史书流派之一,典志体。后来唐代有个史学家叫杜佑,杜佑撰写一部史书叫通典,这个通典就是第一部典章制度的专史,这个典章制度史也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一个重要门类。这个典章制度史书实际上应该是受了《汉书》十志影响。由于学术的积累,人们逐渐认识到典章制度有记载的需要和必要。
传统史学体裁一般来说有四个体裁,最重要的一个是编年体,比如《左传》之类的。另外是纪传体《史记》、《汉书》。还有就是典制体体。典制体在唐代开始专门有这项制度。最后一个是纪事本末体,纪事本末体是南宋时一位史学家创立的,他把《资治通鉴》的所有材料,按照四目重新编排,把整个资治通鉴打乱,按照历史事件,每个事件集中起来,这叫纪事本末体。
列传,《汉书》对列传的改变也很大。首先,为了适应汉代的历史变化,去掉了世家的部分。《史记》创立纪传体史书有五个部分。除了纪、表、志、传以外,《史记》还有世家,世家记载了春秋战国时的很多诸侯,所以《史记》中有一个重要体裁叫世家。世家体裁是介于本纪和列传之间的体裁。汉代已经是大一统社会了,虽然有诸侯王,但是诸侯王的势力不宜宣传,所以《汉书》就根据历史社会的变化把世家这个体裁去掉,并入列传,这样简化了纪传史体。后来的史书基本都是纪、表、志、传这四个最重要的部分。
另外《史记》列传在体例上也很不一致,《汉书》做了整体化工作。《汉书》的列传比《史记》看起来要整齐一些。《史记》的列传撰写的年代顺序混杂不一。比如,在当时来说,屈原是古代的,贾谊是汉代人,一个战国的,一个汉代的,把他们放在一块儿了。《汉书》改变了这种状况,人物大体上都是按照年代编排,这样能让读者读起来清楚。
班固还改变了《史记》列传中编排比较凌杂参差的作法。《史记》的编排,一个是年代比较随意,另外一个就是把各种类型的传编在一块儿。比如《匈奴传》,《匈奴传》是记载少数民族的专传,不是专门记载人物的。但《史记》就把卫青、霍去病和《匈奴传》编到一起了,比较杂乱。我们看《汉书》对列传的编排就比较整齐。
在列传的编排上,纪传体史书一般有几种方式:一是专传。专传就是专门的传,给一个人立的传。二是合传。合传就是给几个人合并一个传。比如,李广、苏建之类的。三是类传,类传就是不专门记载人物的。比如,循吏、货殖列传。《汉书》基本上是把专传和合传放在前面,然后是少数民族。人物传后就是类传,类传里面包括滑稽、货殖、循吏、酷吏等,然后再记少数民族、外国的传。这样可以使名目清楚。
另外在传的命名上《汉书》也比较规范,基本上专传就是以人名命名。比如,董仲舒就是董仲舒传,司马迁就是司马迁传。要是合传就是以姓记载。《史记》列传的名字就不一样了,很灵活。比如,有的是以人名;有的是以交称、交名,类似于官名;有的是以别人对他的称谓,像将军之类的。《汉书》则采取了比较统一的方式。当然,《史记》的编排有它的考虑,它往往关注的是历史的联系。比如卫青、霍去病和匈奴编在一起,他是为了让你看清历史联系。比如屈原、贾生编在一起是因为他们的人物命运差不多。但是从形式上来说《汉书》的编排可以让全书更清楚。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