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高祖刘邦晚期的时候又以各种借口,把异姓诸侯王消灭掉了。在消灭异姓诸侯王的过程中,立功的同姓诸侯王肯定要加封,结果同姓诸侯王的势力更大了。当时诸侯国势力非常大,自己有兵权、财政权、土地管理权,诸侯国基本就是独立王国,所以诸侯国就对中央有严重的威胁。从文景时期到武帝时期,诸侯王谋反的事例非常多,最严重的一次谋反是吴、楚七国之乱,就是七个诸侯国联合起来向中央政权发难,差点就把中央政权推翻了。
当时一些重要的政治家,贾谊、晁错、主父偃这些人就不断提出,要中央政权一方面用武力消除诸侯王的势力,另一方面也要采取其他方式逐渐削夺诸侯王的势力。
比如,文帝时期采贾生之议分齐、赵。贾生就是贾谊,贾谊是汉代著名的学者,非常有才华,非常有政治远见,但30来岁就死了。但是他在历史上的影响非常大,贾谊有两篇重要文章,一个是《治安册》。这个《治安册》讨论了汉代社会长治久安的问题。另一篇文章就是《过秦论》,讲秦为什么会灭亡,历史经验的总结。这两篇文章均产生了非常大的历史影响。《过秦论》这篇文章应该说是古代重要的历史评论的论文,也可以说是古代历史评论的典范论文。
景帝用晁错之计削吴、楚。武帝施主父之策(主父就是主父偃),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这个办法叫推恩令,比如,诸侯王封了王之后,下一代再封王的时候就只有他们家的嫡长子能继承王位,其他人基本就是平民了。推恩令就说,诸侯王可以自行在自己的王府再进行封小王,包括他的兄弟子孙,这样封了之后诸侯王的势力就减小了。
到了汉武帝时期,诸侯王对中央政权威胁的问题算是逐渐解决了。汉武帝时期,在扩展多民族统一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比如,从原来对匈奴的守制改成攻制,多次征兵攻打匈奴,使匈奴势力受到重创,够不成对中央的重大威胁。另外把西南少数民族的分裂势力都收服了,在西南设了很多郡县,由中央直属管理。这样就加强了中央的集权。所以,汉武帝时期,中国的领土非常大,而且中国的领土规模也基本是汉武帝时期确立的。应该说,汉武帝对中国历史的贡献是相当大的。
另外汉武帝时期在政权体制建设方面,在中央政权行政指令贯彻方面,在体制系统调整方面也做了很多举措,使得中央政权的统治得到了空前加强。尤其是皇帝对整个全国政局的影响。以上这些内容,在《汉书》中都做了很细致的描述。
同时,汉武帝时期,对当时社会思想的统一,也和大一统政权密切相关。我们知道,汉初实行的是黄老无为而治的政策,无为而治和休养生息是相配合的。当汉武帝需要大兴中业的时候,因黄老思想不适应当时统治的需要,儒家思想便逐渐抬头,并逐渐占据统治地位。当时,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政权的主要统治思想。
奠定大一统社会和大一统思想相结合的奠基人是汉武帝和董仲舒。到现在为止,可以说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中国现代社会的思想、社会格局、社会心理、伦理标准等。封建社会和封建思想取得统一,也为封建社会的发展奠定了稳固的思想基础。班固也对这个做了及时的交代,说明班固对社会的认识是比较深的。
下面我们对大一统皇朝史的意义做一个描述。当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取得巨大成就的西汉皇朝刚刚结束之时,班固敏锐地察觉到了要完整记录这个历史客观需要。必须通过别识鸿裁,使封建大一统这一新生事物的巩固、发展过程得到及时的记录和如实的展现。这是《汉书》的主要价值所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