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谈时评人的科学舆情观

两谈时评人的科学舆情观

(一)时评人的科学舆情观

俗话说:起早赶晚集。尽管笔者早在2010年就开始了以时评为切入点的网络舆情研究,但是直到上月末才借国内某知名媒体搞的培训接触到主流团队。笔者同这些贤达观点碰撞,思想交锋。现在以时评人的科学舆情观为切入点总结下来,供广大时评界朋友,舆情研究者们参考。

舆情是是因变事项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民众所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民众这种政治态度由于当下信息碎片化和民众浅阅读的双重作用下,受到时评人在内的意见领袖的观点影响极深。时评人建立起科学的舆情观是舆情正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什么是时评人的科学舆情观?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回答时评人是什么?时评人具有意见领袖的属性:即具备强大的议程设置和二次传播能力,是掌握舆论的“核按钮”。时评人的构成相当复杂:既有在现实领域具有优势话语权的社会精英诸如党政官员、专家学者、媒体记者、财富阶层等,也有在现实话语权较弱,但是借助网络信息传播优势的草根阶层如普通机关干部、教师群体,工薪阶层、农民工等。时评人活动具有双重性:一是无利益的情绪发泄,思想共享、二是表达利益诉求或被利益导向驱使。时评人去向是决定其政治态度的决定因素:时评人发挥其意见领袖属性,如能改善其自身、家庭,朋友乃至所属阶层的在现实生活中的境遇,政治态度则会趋同、认可、拥护、捍卫主流意识形态和现行体制。如不能改善其自身、家庭,朋友乃至所属阶层的在现实生活中的境遇,则政治态度则会否认、抵制、攻击主流意识形态和现行体制。

要回答这个问题其次要弄明白,时评人对舆情的发挥作用的特殊规律。规律一是信息不对称规律。舆情是是因变事项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民众所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民众这种政治态度由于当下信息碎片化和民众浅阅读的双重作用下,受到时评人在内的意见领袖的观点影响极深。而时评人则恰恰相反,热衷于信息拼图和某一领域内深度研究,以此来提高话语影响力。规律二是弼马温情结。这是笔者在培训中和同学们交流得出的规律,专指一些体制内时评人因受过不公正待遇或未能实现体制的理想抱负,转而否定甚至攻击体制,模仿孙悟空因不满弼马温的职位,未能收到蟠桃宴的邀请大闹天空天宫那样的破坏效果改善待遇,实现抱负。规律三是10万+裹挟理论。“互联网让传统的文章评判标准颠覆了,以前是编辑说好就是好,现在是网民说好才是好,文章浏览量转发达到10万+就能体现文章的含金量”,一位老师讲这话不无伤感。“10万+”的理论同样影响着时评人群体,为实现“10万+”的目标,标题吸睛化,观点低俗化。内涵快餐化,抢社会热点发声,争高端发声平台,就是被10万+裹挟理论的外在表现。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要解决党政部门对时评人如何定位的问题。“对待时评人,推一推就是敌人,拉一拉就是朋友”。这是一位政府部门同学的观点,得到了同学们的普遍认可。但是大家也认为:这正是是当下时评人被边缘化真实写照。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政党政治中,能否掌握话语权,关系其生死存亡的意识形态主导权。掌握话语权才能引导舆论、引导社会心理、引导社会潮流。时评人作为掌握着舆论的核按钮的意见领袖被边缘化,对党和政府来讲是好事,还是坏事?因此能否对时评人准确定位,是能否扩大统一战线,获得社会诉求最大公约数,借助第三方发声平台的关键问题。习近平同志的文艺座谈会中出现了网络作家周小平,花千芳的身影,给回答这个问题做出了导向性提示,可是不少部门还未认真领会,以至于未能做出令人满意的答案。

324

结合以上三个问题看,时评人的科学舆情观,应当是基于正能量意见领袖的社会角色定位,以遵循其舆情中的规律引导舆情良性发展,以此获得使其被社会各界认可,被官方善待且能实现其自身利益、情感宣泄的舆情观。它应该最少包括是以下三方面:一、时评人要珍惜自己的话语权,基于真相发声,从法治角度问责。二、时评人要致力于寻求社会最大公约数,为自己利益和自己阶层利益代言避免极端化。三、时评人应当自觉加入统一战线,同主流意识形态良性互动。

笔者强调一点:时评人的科学舆情观建立绝非时评人自身能建立起来的,它需要党的意识形态部门的培养,需要政府给予相应的政策帮扶,需要司法机关的监督。需要采取统战的方法来推广。

责任编辑:李丹华校对:于川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