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收入是否跑“输”GDP
居民收入是国民财富分配的重要组成部分。单纯从数值上认为居民收入跑“输”了GDP的理解,既不准确,也不全面
本报产经新闻部记者 林火灿:今年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增速为6.5%,而GDP增速为6.7%。单纯从数值上看,居民收入跑“输”了GDP。不过,这样的理解既不十分准确,也不全面。
首先,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仅比GDP增速慢0.2个百分点,二者的增长态势基本上是协调的。而更严格来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描述的是人均概念,而GDP增速描述的是GDP总量增长幅度,如果综合城镇化率等指标测算,一季度人均GDP增速大概在6.3%左右,则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是高于人均GDP增速的。
其次,从增速本身来看,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的增速,在全球范围内同样是较高的水平。相关的研究结果表明,自上世纪40年代以来,各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居民收入增速很少能达到6%以上。6.7%的GDP增速,无论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与新兴经济体相比,都属于比较高的水平,其创造的GDP增量达到9851亿元,这也意味着GDP中能用于居民收入分配的财富比过去更多,蛋糕更大。
再次,今年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5%,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正在进一步缩小。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0%,明显快于GDP增速。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一季度,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放缓,主要由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拖了后腿”,实际增速仅为5.8%。这背后,主要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节假日因素。根据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分析,今年一季度赶上元旦和春节两个假期,企业生产经营强度不如其他几个季度,这也导致了收入很难增加;二是去产能的影响。当前,我国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压力比较大,在去产能的过程中,有些企业采取轮岗、待岗措施,部分企业出现减发或欠发工资的现象。
居民收入是国民财富分配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目的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共同分享改革成果。
之所以强调“基本同步”,是因为居民人均收入增速也不是越快越好。所谓的“同步”,也并非意味着每个季度的居民收入增长都要与经济增速持平,或者快于经济增速。这是因为,我国正处于“三期叠加”的发展阶段,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速换挡都会不同程度影响经济增速,从而影响到收入分配。而且,国民财富的分配,居民收入与其他领域的分配比例并非一成不变。因此,居民收入出现季节性波动,有时候低于GDP增速也是正常的。
从长期来看,我国经济增长有着巨大的潜力,中央也十分重视居民收入增长,“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正确处理公平和效率关系,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收入分配改革的持续推进,未来我国居民收入实现稳定增长是有保障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