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尧学:我们该怎样办大学(2)

张尧学:我们该怎样办大学(2)

如何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任何一个社会形态下的大学都是服务于其体制的,都必须植根于国家和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文化,承担本国发展的使命,这既是大学教育存在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大学必须扎根的土壤,也是或隐或显的大学价值观教育的内在职责与使命。中国高等教育要实现自身的社会和历史担当,必然需要深入和系统思考,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办中国特色的高水平大学。

中国高等教育的价值观,从小的角度说,事关建设怎样的大学、培育怎样的人才,从大的角度说,事关整个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当前,一些教育界和关心教育的人士,虽然或多或少地感知到高等教育价值观存在的问题,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部分大学对此也有相应的反思,或者拿出了一定的解决措施,例如,增加大学语文课程、降低英语比重、推广国学课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等等,但是,这些反思和举措大多零碎化,存在“局部观象”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工具理性思维,以至于不能站在更高的高度上进行战略的、全盘的、系统的思考。也就是说,过多思考达成特定目标的工具和技术,忽视对整体高等教育价值观和指挥棒的思考,还未找到统揽全局的“牛鼻子”。

实际上,社会上对高等教育价值观问题的关注日渐增强,将零碎化的思考和布局提升到战略层面的“时间窗口”已然打开。因而,对这个问题应当有一个全局性的、系统性的思考,打破仅仅关注大学教育这个“教育尾巴”的末端思维、打破局促于部分领域的工具思维,推进对整个教育系统的大讨论、大反思,进而获得教育改革的共性思维,才能推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获得更具前瞻性、使命性和责任感的、有机衔接的价值体系及其政策体系。

中国高等教育价值观的问题与整个教育管理体制紧密相关。时至今日,中国对高等教育和大学的投入以及大学办学水平,都有了一个质的提高,不少大学和学科已经跻身世界一流水平。但是,现行对中国高等教育的评估体系和标准,大多缺乏中国本土的标准和话语权,因而,在专业化教育西化和价值观教育中国化之间存在一个难以调和的张力。在整体办学条件和水平有了一个质的提高的基础上,我们是时候需要考虑高等教育评价标准的中国要素了。只有当专业教育、知识教育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趋向高度相关,才能培育我们自己的人才,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一流大学。我们有必要反思,是不是国外的发表标准就一定是世界标准?是不是英文文章就一定代表有水平?能够在国外版面发表的论文是否能够解决中国问题?我们能不能在评价标准上注入中国要素?吸收西化评价标准的合理之处与中国本土标准相结合,进而推动“不唯西方、兼具特色、服务中国、链接世界”的、自信而不盲从的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调整中国教育指挥棒,并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培育既接中国地气、又有世界眼光的人才。

高等教育的价值观选择起于宏观层面的顶层设计,经中观层面的制度政策调整传输,最终在微观层面的高校办学单位进行落实。具体到大学,除了基本的育人价值体系相同以外,也不能一套评价标准、一套办学理念包打天下,要根据不同的办学历史、办学条件,进行差异化的选择,给予学生可以选择的余地。同时,对于落实国家教育政策的基层高校而言,最重要的是在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发挥知识分子的主体功能,相信和依靠知识分子,在育人理念上与育人过程中形成全员育人、专业育人和立德树人的结合,从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办学体系到学科设立、专业开设、课程设置、教材体系、科研管理等均须做中国价值和中国标准合一的系统设计。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对西方标准的绝对排斥,恰恰相反,在此过程需要合理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做到有选择性的吸纳;更重要的是要高度契合并服务于中国价值体系与育人使命,从而做到办学理念“中国之灵”与办学体制“中国之肉”的高度统一。

(作者系中南大学校长)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