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曾说过:“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笔者看来:民生问题是一个深刻的历史唯物主义命题,只有真正关注和重视民生问题,才是真正地坚持马克思主义。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无疑是构建幸福中国的前提和基础。
民生问题由来已久,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人的“生活”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赖以存在的舞台,又是一切物质生产的最终目的。马克思、恩格斯所建立的基本理论,提出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才是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一切为了最广大人民的生命、生存、生活,才是执政的根本。
改善民生,温暖民心。“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检验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
民生改善,温暖百姓心里,这已是一个现实。民生的改善、民生问题的解决,最终还是要靠发展、靠改革来促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发展,但又存在着发展不全面、不协调的问题,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未能对民生予以高度重视,积淀下许多民生问题,也影响了社会和谐。因此,我们的发展必须要以人民为中心,不仅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如果发展不能回应人民的期待,不能让群众得到实际利益,这样的发展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
苦干实干,脱贫攻坚。目前,我国仍有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没有摆脱贫困生活,而且不少群众贫困程度还很深,帮助这些群众摆脱贫困绝非易事。但是,不管脱贫攻坚这块骨头有多硬,我们都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而且还要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来实现脱贫攻坚的目标。
好日子是干出来的,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坚定信心、勇于担当,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引导贫困群众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而只有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才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
构建幸福中国,创造美好生活。毋庸置疑,构建幸福中国就是中国梦的核心理念;构建幸福中国就是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而只有建立在实现人民幸福基础之上的中国梦,才能真正地产生巨大的凝聚力量,才能鼓舞斗志、激发热情,汇聚成不可战胜的历史力量,才能最终创造中国人民更加美好幸福的现实生活。
现如今,构建幸福中国,实现中国梦所呈现的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符号,而更多的是一种厚重的历史里程碑的标志。它们以时代的呼唤为号角,以人民的需求为己任,以历史的发展为担当,以民族的未来为责任,形象、生动、现实地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和人民群众现实利益的急切需求。
因此,实现中国梦,构建幸福中国就是要带领全体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就是要我们的伟大中国奏响幸福民生的“梦之曲”。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网友之家栏目投稿邮箱为:jst71ztz@126.com,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欢迎加入网友之家交流2群:531249826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