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贵有:做最好的车工
曾经是公司最年轻的车工班班长,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年轻的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蓝领专家”,一直是工友们心目中的创新楷模,今年更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自治区总工会首位一线工人兼职副主席。中国兵器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全国劳动模范郑贵有的成长之路,充满着传奇色彩。
传奇并非偶得,而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进厂第一天起,郑贵有便立志做最好的车工,仅3个月就提前出徒,仅3年就成长为公司最年轻的车工班班长。
多年来,他凭着高超的技艺和聪明才智,攻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在某重点型号军品大型齿圈和下座圈关重件的试制加工任务中,他根据下座圈零件径向各部台阶精车尺寸余量,采用自制加长切刀从下座圈毛坯横向和纵向方向中成功套料出齿圈毛坯,不仅提高了材料利用率,而且提高了加工效率,仅套料一项就为公司每年节省材料费用130余万元。一次,承担某重点型号军品带固定门的内座圈关重件的技术攻关任务,他用以车代磨的工艺完成内座圈滚道的精加工,效率比磨削提高8—10倍,破解了生产难题;承担某重点型号军品薄壁零件的试制攻关任务,他通过技术改造,有效克服薄壁零件加工过程中出现的变形,保证了加工精度……
郑贵有在车工岗位一干就是23个年头,在这23年里,进行科研试制、技术攻关和技术革新及合理化建议达160余项。作为郑贵有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的负责人,他还积极带领团队创新,培养年轻接班人,向工友们传授高超技艺和绝技绝活,使700多名技能人才受益。
杨芳:数控“花木兰”的新高度
对杨芳来说,机床就是她的“绣花针”。
杨芳,兵器集团江南工业集团数控加工分厂高级技师、全国劳动模范,从传统机床到数控机床,再到近年来的高新产品,她始终站在技术风口,引领潮流。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杨芳就跟着师傅们“摸爬滚打”,学习成型刀的刃磨、量具的使用、工件的铣削等“十八般武艺”。工余时间,她就宅在“书斋”里,学习机械制图、铣工工艺等专业理论知识。
1992年,江南公司第一台数控铣加工设备确定由她来操作。面对先进的数控加工设备,她从零开始,勤奋钻研,很快就掌握了操作技术。2004年,杨芳代表公司参加湖南省首届数控技能大赛,成为大赛获奖的唯一女选手。之后,她一步一个脚印,逐渐成长为公司的关键技能带头人,成为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近年来,随着国家国防实力的增强和军转民力度的加大,公司的科研试制任务和民品开发力度也不断加强,大量高科技产品落到了该厂数控加工中心,这是一个全新的挑战。针对高新产品的特点,杨芳将CAD/CAM软件、Matercam软件、宏程序编程系统等当今世界最前沿的加工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加工技术,让高端产品能够由图纸变为实物,从而实现轻松着地。
近5年来,杨芳先后承担了航空吊舱精密制造、高速列车动车组核心零部件制造等50多项科研试制生产任务,参与了这些产品从工艺制定、工装设计到零件试制,最终进行批量生产的全过程。她率领技能大师工作室成员参与军品科研项目18项,民品科研项目11项,完成创新成果4项,发表论文2篇,申报专利1项,总结技能操作法2项,提合理化建议62条,累计编写标准或作业指导书32项,共完成600余种零部件的科研工艺与试制任务,为企业累计节创效益520.7万元。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