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维伟:儿科医生苦中有乐
2006年大学毕业,潘维伟成为北京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一名住院医师,每隔5天上一个14小时的大夜班,从晚上6点一直工作到早晨8点。3年后成为一名住院总医师,隔天一个24小时出诊时间,看150多个病人。2011年成为一名主治医师,开始管病房,带领着住院医师、医学院学生转房,每周门急诊常规工作52小时,中午有半小时吃饭时间。工作之余还要挤时间教学、写论文……
如此工作状态,照顾家庭也便成了奢望。姥爷去世的那个晚上,潘维伟正在医院值夜班,手机突然响起,听到妈妈哭泣的声音:“你姥爷走了……”当时脑子里一片空白,眼泪瞬间模糊了双眼。未等泪水落下,护士就跑了过来喊潘维伟抢救早产儿了,潘维伟立刻快步跑向病房,指挥护士全身心投入到抢救中……待患儿病情平稳,望着天边将要升起的太阳,潘维伟泪流满面。
潘维伟的妻子也是一名儿科医生。他们有一个5岁的儿子,孩子出生后,一直由姥姥姥爷照看。孩子1岁多的那年冬天,有一天晚上,妻子8点多进了家门,听着孩子一声接一声地咳嗽,小脸烧得通红,呼吸困难,嘴唇都青紫了,心率也很快。经验丰富的妻子马上有了判断:孩子得肺炎了。其实当时,孩子已重症肺炎伴心力衰竭了。来到北医三院,同事一边给孩子用药,一边对夫妻俩说:“看看你们两个儿科医生,怎么孩子这么重了才来?”夫妻俩无言以对,默默流泪。
苦是苦,但潘维伟很清楚,苦是医生职业的题中之义,但乐也是别的行业无法企及的。每当一个个哭得撕心裂肺的患儿在自己有效的治疗下露出甜美的笑容,一种难言的安慰便在潘维伟心里荡漾开来……
何立富:天气预报员的日常
如果评选天底下的难事,天气预报应该算一件。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何立富,做这件事做了30年。他的职责是担任天气预报业务技术把关,主持全国天气预报会商和各种特殊气象保障任务,负责中央气象台各种类型灾害性天气警报的签发。何立富多次在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预报和重大社会活动的气象保障服务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是天气预报领域首屈一指的专家。
2008年奥运圣火珠峰传递,何立富带领预报组在不利天气背景下,提前7天成功预报出可登顶的较好天气,确保了奥运火炬一次冲击、一次登顶、一次成功。这填补了我国珠峰气象实地预报的空白。国家登山队队长王勇峰感慨地说:“在我20多年的登山生涯中,此次气象台预报是我见过最精细、最准确的预报!”
2009年9月28—30日,国庆60周年气象保障服务进入最后的决战时刻。何立富和中央气象台预报团队,全方位严密监视天气的细微变化,准确预报出9月30日晚上北京地区降雨过程开始和结束时间,并对天安门地区的预报精细到每1小时,圆满完成国庆气象保障任务。
在20余年的国家级天气预报业务实践中,何立富对我国不同地区天气系统发展规律、灾害影响和预报服务方式积累了丰富的预报经验,具有在关键时刻把握全国范围不同季节各种重大天气过程的预报服务能力。
2006年8月10日超强台风“桑美”,2007年7月上旬淮河发生自1954年以来最强流域性大洪水,2008年1月中下旬,我国南方遭遇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极端天气……在这些灾害天气中,何立富的预报意见为政府防灾减灾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和巨大的经济效益。
2010年,何立富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