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决胜阶段良好开局

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决胜阶段良好开局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摘要:《报告》强调,要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对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地方,加大奖励支持力度,鼓励各地从实际出发干事创业,形成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报告》还对做好民族宗教侨务工作、国防和军队建设、港澳和对台工作、外交工作等做了阐述,我们要认真抓好落实。

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李克强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系统总结了过去一年政府工作,深入阐述了“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全面部署了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充分体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充分体现了加强结构性改革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重点突出、回应关切、措施有力,是做好政府工作的行动纲领,我们必须理解透、把握准、贯彻好。这里,浅谈一些个人的认识和体会。

成绩非凡 来之不易

2015年,面对多重困难和严峻挑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有好,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较好地完成了全年主要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圆满收官。这份出色的成绩单,给十三亿多中国人民带来了福祉,给复苏艰难曲折的世界经济带来了福音,也让曾甚嚣尘上的中国经济崩溃论、悬崖论等唱衰论调不攻自破。这再次表明,中国经济发展有独特的制度优势、内生动力机制和强大的抵御风险能力,任何艰难险阻都挡不住前行的步伐。

2015年,国内外形势跌宕起伏,多种挑战和风险不期而至,我国发展过程历尽艰辛,常常是“山重水复疑无路”,但最终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路走来,确实很不容易。对此,《报告》提纲挈领进行了回顾。概括起来,可以说去年我们面临“三难”挑战,取得了“三稳”“三好”成绩。

(一)“三难”。一是国际环境极为复杂严峻。2015年,世界经济仍处在深度调整之中。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世界经济增长速度3.1%,为最近六年来最低。发达经济体复苏低迷,新兴经济体走势分化、有的陷入滞胀甚至衰退。国际贸易萎缩,世界贸易组织统计下降了19.1%。同时,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和金融市场波动不定,地缘政治风险上升。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深度交融,世界经济不景气、国际市场震荡,必然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直接冲击和影响。二是国内深层次矛盾凸显。我国经济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风险进一步暴露,新旧发展动能青黄不接,一些行业产能严重过剩,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财政收支矛盾突出,金融领域风险隐患增多。在这种情况下,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既要解决短期稳增长、保就业问题,又要考虑长远转方式、调结构,既要着眼增添动力促改革,还得有保有压惠民生,不可避免地遇到两难甚至多难问题,这就像走平衡木,稍有不慎就可能顾此失彼、进退失据,对宏观经济驾驭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三是发展基数高、难度增大。经济规模越大,增长难度随之增加,这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现象。许多发达国家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都经历过增速放缓的过程,增长速度能保持3%~4%就很不错了。在经济总量超过10万亿美元的高基数上,我们要保持7%左右的增长速度,难度可想而知。在国际和国内因素相互影响、结构性因素与周期性因素相互叠加的情况下,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

(二)“三稳”。一是经济增速稳。去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7.7万亿元,同比增长6.9%。这一增速所对应的经济增量超过5000亿美元,不仅相当于我国20世纪90年代初期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也超过了目前一个中等国家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这一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为世界平均增速的两倍多,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5%。二是居民收入稳。去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966元,实际增长7.4%,快于经济增长速度。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6%,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442万人。同时,物价涨幅1.4%,保持在较低水平。三是就业形势稳。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带动效应增强,去年城镇新增就业1312万人,超过全年预期目标,成为经济运行的一大亮点,这也是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重要标志。这“三稳”充分表明我国经济的基本面是好的,也与一些国家增速明显回落、通货膨胀高企、失业率大幅上升形成了鲜明对比。

(三)“三好”。一是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优质农产品供给充裕。装备制造业特别是中高端制造业增速明显快于一般工业,柔性化、网络化、个性化生产发展态势日益明显。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达到50.5%,首次占据“半壁江山”。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4%,比上年提高15.4个百分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二是发展新动能加快成长。突出表现在“四新”并进:新登记注册企业增长21.6%,平均每天新增1.2万户,注册资本增长52.2%。新产业快速成长,高技术制造业增长10.2%,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0.5%。新业态蓬勃发展,网上商品零售额增长31.6%,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快20.9个百分点。新产品不断涌现,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161.2%。这些新动能对稳就业、促升级发挥了突出作用,正在推动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革。三是节能减排成效明显。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下降5.6%和6%以上,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下降5.8%、3.1%、3.6%、10.9%,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3.9%。首批实施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74个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下降14.1%。这“三好”标志着我国经济加快转型升级,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细致、结构更合理的方向演进,发展方式正在悄然发生转变。

2015年,在多年少见的困难和压力面前,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统揽全局、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顽强拼搏的结果。这进一步坚定了我们攻坚克难、开拓进取的决心和信心。《报告》从六个方面,总结了2015年政府主要工作。一是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三是促进产业创新升级;四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五是推动社会事业改革发展;六是坚持依法行政和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报告》还简要总结了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和外交工作,并概括了“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标志性重大成就。在总结成绩和回顾工作的同时,《报告》也坦诚地指出,发展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政府工作也存在不足之处。

宏伟蓝图 奋斗以成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提出了一系列支撑发展的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报告》强调,做好“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关键要把握好三点。

(一)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我国发展阶段、基本矛盾和发展中国家地位“三个没有变”,这是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清醒认识、牢牢把握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这是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不能偏离的根本准则、根本要求。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央强调不以国内生产总值(GDP)论英雄,但决不是不要GDP,也不是GDP增速越低越好。在这个问题上,必须防止片面性。当然,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速度必须是有质量、有效益的速度。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十三五”时期经济年均增长需保持在6.5%以上。由于各种矛盾和风险明显增多,发展如逆水行舟,保持这样的速度决非易事。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集中力量推动科学发展,妥善应对挑战,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二)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目前,在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和国内“三期叠加”的大背景下,影响经济增长的既有总量问题也有结构性问题,既有需求问题也有供给问题。但主要矛盾是结构性问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主要表现在有效供给总量、供给结构不能适应需求总量、需求结构变化,其根源在于不合理的体制机制导致的资源配置扭曲和僵化。要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必须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突出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改革创新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西方经济学的供给学派不是一回事,不能看成是其翻版。我们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既突出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注重完善生产关系,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这是一个整体,必须准确理解和全面把握。

(三)加快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我国经济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仅靠传统动能支撑,难以长期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还得要加快培育新动能,以新动能的壮大对冲传统动能的减弱。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把加快发展新经济、做大做强新动能,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性任务。要充分发挥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作用,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成长,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分享经济发展,建设共享平台,壮大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集群,打造动力强劲的新引擎。要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推动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重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改造提升传统动能,使之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从根本上说,发展的不竭力量蕴藏在人民群众之中。我国人力人才资源丰富,有9亿多劳动力,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超过1亿,技师及以上专业技能人才约5000万,还有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3500多万,每年毕业700多万。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发展的最大本钱。通过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之中的无穷智慧和创造力,推动发展转向更多依靠人力人才资源和创新,既是一个伴随阵痛的调整过程,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升级过程。只要闯过这个关口,中国经济就一定能够浴火重生、再创辉煌。

打好硬仗 扎实开局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报告》提出了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主要包括“三个坚持”,即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落实“五大政策”,即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抓好“五项重点”,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把握好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加强民生保障,切实防控风险,努力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

根据需要与可能,《报告》提出了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5%~7%,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进出口回稳向好,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4%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继续减少。《报告》着重对增长速度做了说明。经济增长预期目标6.5%~7%,考虑了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衔接,考虑了推进结构性改革的需要,也有利于稳定和引导市场预期。《报告》特别强调,稳增长主要是为了保就业、惠民生,有6.5%~7%的增速就能够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这反映了政府一以贯之的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施政理念。只要就业比较充分、收入持续增长、环境有所改善,经济增长速度高一点、低一点都是可以接受的。但不能滑出合理区间,危及就业和民生,这是我们必须坚决守住的底线。综合分析各方面情况,《报告》指出,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困难更多更大、挑战更为严峻,我们要做打硬仗的充分准备,同时也分析了发展的有利因素。

责任编辑:黄艳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