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互联网+”屡遭攻击,呼唤《网络安全法》早日发威

掌上“互联网+”屡遭攻击,呼唤《网络安全法》早日发威

中国互联网协会、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17日联合发布的《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状况及其安全报告(2016)》显示,2015年我国感染移动互联网恶意程序的境内用户高达1.74亿,移动网络安全不容忽视。

大数据的时代统计移动互联网被恶意攻击的数据,也是一个讽刺。不过,客观来看,它当真是华丽丽的“大数据”,去年1.74亿境内用户被感染,1477450个恶意程序样本被捕捉到,恶意扣费类的恶意程序数量仍居首位,为348859个,占23.61%,互联网应急中心组织通信行业开展了12次移动互联网恶意程序专项治理行动……它们诉说着网络安全的巨大风险,也诉说着打击网络恶意程序的重要性和形势的严峻性。

469

的确,去年互联网应急中心组织通信行业开展的移动互联网恶意程序专项治理行动,成效显著。尤其是一些影响范围大、安全风险较高的恶意程序都得到了专项治理。但我们需看到,即令是治理效果显著的恶意扣费类恶意程序,样本数量减少近20万个,根据相关数据,依然有13万多个存在着,依然在为非作歹,侵害着消费者的体验,危害着他们的网络安全。

在打击移动互联网恶意程序问题上,我们需要进行“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技术升级,这是必要的技术支撑;同样,我们需要专项行动,这是打响对恶意程序反击战的最有效、最快速手段。可是,我们看到,打击行动与恶意攻击,进行的是速度赛跑,是技术PK,所以说,单靠技术升级和专项行动,并不足以起到震慑作用,也难以实现最短时间内将它们消灭干净,即这些手段并不够,震慑力不够,法律依据不足。

笔者认为,要实现强力震慑,以及有效力的打击,在依法治国战略渐入人心的当下,有必要实行依法治网,用法律震慑,给他们以对条款入座的刑罚感受。而最主要的,就是呼唤《网络安全法》令其尽早落地,为打击恶意侵犯掌上“互联网+”者,提供相应的法律依据,为相应的惩处提供法律条款,毫无疑问,系统、健全的法律是推动打击的前提和保障。当然,法律不是万能的,但它可以为网络安全提供法律支撑,与技术升级、专项打击一起,以及每一个责任主体,共同维护掌上“互联网+”生态的风清气正。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网友之家栏目投稿邮箱为:jst71ztz@126.com,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欢迎加入网友之家交流2群:531249826

责任编辑:李丹华校对:于川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