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到,要“完善政府对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和公共性技术研究的支持机制”,“建立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体制机制”。基础研究作为推进战略性、前沿性研究和发展高新技术、公共性技术的源头,再次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要求政府完善相关的支持机制,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3.加强基础研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自主创新的三个方面都与基础研究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揭示未知规律,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本身就是基础研究的使命;基础研究水平越高,对相关学科认识越深入,集成创新的成果也越先进;基础研究越繁荣,对引进的技术所依据的科学原理认识得越透彻,消化吸收能力就越强,越能“棋高一招”地通过再创新实现重点跨越。
影响基础研究能力和水平的要素,大体上有四个方面:投入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文化是灵魂;制度是保障。基础研究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厚积薄发,其前景往往难以预测,需要在宽松环境下长期积累才能取得重大成果。我们要有超前眼光,提升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夯实日后占领未来高科技制高点的经济基础。要通过提高中央财政投入带动其他社会投入,使基础研究得到持续、稳定的经费支持。
目前,我国基础研究投入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我们应逐步提高基础研究投入占研发总投入的比例,使其达到或接近科技发达国家的水平;提高投入效益,处理探索和导向性重点研究以及项目研究与人才培养、基础设施的投入之间协同发展的关系;对于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基础研究基地,要加大直接投入事业经费的额度,用以激励各自特色,稳定研究队伍及技术力量,支持基础性设施的维护、运行。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在基础研究的人才培养上,树立超前培养的观念,建设一支适应未来需求的高水平的队伍。
基础研究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原始创新能力,而一个没有原始创新能力的民族必然会沦为一个落后的民族!一个没有基础研究做坚强后盾的国家必然是一个科学上的弱国!我们一定要冲破体制机制、文化传统中各种阻碍知识创新的束缚,采取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及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等举措,激发和解放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使我国经过一段时间的奋斗,成为一个真正的科学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