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佳洱:科技强国,我的中国梦(9)

摘要:陈教授以他博大精深的学识和特殊的经历给我们进行了一次科技与文化的精彩演讲。这也是对新中国科技发展史的一次回顾,是一堂科技与文化的精品课。建设社会主义的文化强国和社会主义的科技强国是相通相融、相辅相成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在于文化强国和科技强国的相互统一、并驾齐驱、相互支撑。

我国两年完成“三级跳”(塔爆、空投、两弹结合),迅速实现核弹武器化。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时,美国很瞧不起我们嘲笑我们,说:有弹无枪——打不出去。现在我们“有弹有枪”,而且弹枪越来越好,弹的威力不断增强,实现小型化了。现在中国不仅有中程、远程和洲际弹道导弹,有陆基的、水下的,还有“航母杀手”,核导弹和运载火箭水平已经跃居世界先进行列!  

还有氢弹。氢弹的优点就是威力更大,而且不受限制,但是它是复杂的大科学工程理论,制造技术比原子弹复杂和困难得多。美国科学家把氢弹称为“超级物理学”,其理论涉及核物理、中子物理,离子体物理、辐射流体力学、金属物理、爆轰物理等一系列学科。起初我国核科学家也只知道氢弹的一般原理和概念,更深层次的构形等完全不知。1960年底在401所建立“氢核理论小组”,对氢弹原理先行探索和参数收集。1965年1月,相关人员调入九院,“国产土专家一号”于敏和邓稼先领导的研究小组,完整地揭示了氢弹的原理、构形及其相关奥秘。1965年11月,于敏在上海发现“通向超级武器”的捷径。经过氢弹塔爆原理试验,1966年12月28日第5次核试验取得成功。 

1967年6月17日,我们进行第六次核试验,中国第一颗氢弹用轰-6飞机空投试验成功,300万吨TNT当量!我国依靠自主创新,成为第4个掌握热核武器的国家!从第一颗原子弹成功到第一颗氢弹爆炸耗时:美国8年8个月;苏联6年3个月;英国4年7个月;法国8年6个月;中国是2年8个月。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成功的消息传到法国引起震惊,当时戴高乐总统大发雷霆,把原子能总署官员和科学家叫到他的办公室,拍着桌子质问:“为什么法国的氢弹迟迟搞不出来,而让中国人抢在前面了。”在场的人都哑口无言,因为他们无法理解中国神速研制出氢弹的文化精神动力! 

我国在两弹上的艰辛历程与辉煌成就证明,科学技术界的文化精神是引领科学与技术发展的灵魂。以先进的创新文化引领科技进步,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创新型的国家或地区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但是,离成为创新型科技强国还有相当一段路要走。  

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我们要大力营造创新文化的环境,深化体制改革,解决当前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例如:科研人员实际收入的相当大部分与各种项目的经费挂钩,迫使一批科研人员每年要为“跑项目”使尽各种招数;科研工作中名目繁多的评审和评估及与之相应的“排行榜”,不仅耗费了科研人员大量的精力,还引发了一股心浮气躁、急功近利之风,使许多科研人员无法静下心来潜心研究,积累丰厚的知识和技术,做出重大成果。现行的评价体系,对于发表文章的杂志的档次和第一作者、第一单位等量化指标的过分强调,不仅造成研究力量重复分散,影响了研究的水平和质量,更助长同行之间无序竞争,使正常的学术交流无法开展,团队之间的研究成果不能共享,优势不能互补,社会主义大协作的优势化为乌有。科研团队管理上存在行政化的趋向和“官本位”的观念,还诱发了“学而优则仕”的风气等等。 

责任编辑:王培培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