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7月,三位苏联专家在京做了教学概念报告,口头上讲了些数据,朱光亚认真记下,1960将其整理成“绝密文件”,向理论组交底。邓稼先带领一批年轻的大学毕业生,用算盘、计算尺、手摇计算器进行中子物理、流体力学、高温高密状态方程和其他工程科学的计算。经过了九轮计算,还有一个对原子弹起关键性作用的重要参数(核爆气压)与苏联专家口头留下的数据不同。1961年1月,周光召放弃心爱的粒子物理(他是世界公认的赝矢量部分守恒定理的奠基人之一)请缨回国参战,经过一番努力和反复审核,从基本的最大功原理出发论证了九轮计算的结果,证明了计算数据正确,纠正了苏联专家的数据错误,为原子弹理论设计解决了一个难题。1963年3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诞生,39岁的邓稼先在历史性文件上签了字。后来数学家华罗庚称,中国原子弹理论设计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
到1963年9月计算完了,把图纸研制出来了。有了图纸以后就要有炸药。高性能炸药浇铸是艰苦危险的工作,炸药原料放在大锅里加温熔化,为使密度均匀,需人工不断搅拌、翻炒。高温熔化时炸药蒸汽的气味很难闻,毒性又大,对人体有伤害。
当年参加这项工作的石传贵说,当时用大锅和旧军用桶、就像炒糖炒栗子一样,拿个大铲子不停地翻炒,炸药就是这样“炒出来的”。后来体检时一个车间查出70多个职业病。炸药出来以后,到底能不能同心呢?王淦昌带领年轻人在北京郊区长城脚下的工程兵靶场开始艰苦的爆轰试验,后转到青海爆轰试验场,先后进行3000多次试验才获得成功。
使铀弹的两块铀能够超临界产生爆炸,是非常艰难的过程,有的把铀压到超临界之外还要中子源点火。从1960年开始,先在401所,后来在上海冶金所研究出孔径为0.01微米的分离膜,性能超过了苏联的元件。自行设计的两种型号的分离膜及时投产,这些产品后来装配我国新建的气体扩散厂。
上世纪90年代,我们完全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设计建造了新一代铀同位素气体分离工厂,使我国成为少数几个能独立自主建造气体扩散工厂、掌握气体扩散关键技术、进行工业化高浓缩铀生产的国家,这是我国核工业建设取得的又一伟大成就!
1965年5月14日由轰-6飞机空投实验成功。1966年10月27日的第4次核试验,是用“东风-2”号中程导弹从甘肃双城子(酒泉基地)向罗布泊发射核弹头,这是完全在中国本土上进行的第一次导弹核武器试验。这次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表明我国核弹头的体积和重量都大幅度减小,安全性可靠性等方面都达到了更高水平。这种完全在本土上进行的核弹发射试验是史无前例的,核弹头从甘肃基地发射到自己的本土罗布泊,有任何差错后果将不堪设想,哪一个国家敢这样?只有我们国家!这充分说明我们对自己研制的导弹和核弹头的安全性可靠性都有充分信心和绝对把握。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