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部长万钢解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

科技部部长万钢解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

创新双轮驱动 成果多点开花

科技部部长万钢在国新办5月23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是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发展理念的具体行动,是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行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它明确了未来几十年创新驱动发展的目标、方向和重点任务,是新时期推进创新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向创新要素主导发展转变

万钢首先介绍了《纲要》的诞生过程:科技部会同20多个部门开展创新驱动发展顶层设计,组织了专题研究和国内外调研,完成了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和科技重大专项中期评估、12大领域未来技术预测等工作。这个过程历时两年,80多位院士和8000多人次国内外专家参加,召开了20多次座谈会听取地方、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各方专家的建议。在广泛达成共识、汇聚各方智慧的基础上,研究起草了《纲要》,经党中央、国务院多次研究讨论,审议通过。

《纲要》提出,发展要素从传统要素主导发展向创新要素主导发展转变。对此,万钢说,实现传统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根本上要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一方面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加产业转型的技术供给;另一方面,要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市场环境,进行制度创新。

万钢进一步分析说,可以通过4方面实现向创新要素主导发展转变:第一,要提高要素的生产率,来解决质量和效益的问题;第二,通过生产要素的新组合,来突破资源和环境的制约;第三,通过关键技术,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来突破自主可控的问题;第四,动员全社会的创新创业的活力,通过全社会的积极性来实现新的发展。

“《纲要》的一大亮点是对产业技术体系进行了系统部署,提出要加快构建结构合理、先进管用、开放兼容、自主可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技术体系,以技术的群体性突破支撑引领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万钢说,《纲要》具体明确了9个重点领域的技术发展方向,包括信息、智能制造、现代农业、现代能源、生态环保、海洋和空间、新型城镇化、人口健康、现代服务业等,这些是今后要集中攻关的重点。同时,《纲要》提出要发展引领产业变革的颠覆性技术,不断催生新产业、创造新就业。

必须让“双轮”同步发力

《纲要》提出坚持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同步发力。万钢用一个例子说明了为何要“双轮发力”:“前些日子去调研‘双创’,有一些年轻人研制了防水的插头,在水下能够连接,但是用的原理完全是新的原理,按照现在的规范标准就很难去检测,需要我们建立新的标准,能够使它进入市场。”

“新的技术不会自动变成新的产品,自动去满足社会的需求。”万钢说,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这两个轮子要同时驱动,小到一个小小的插头,大到产业的变革。比如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一方面需要我们及早确定研发布局,在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推广使用等各个方面做准备;另一方面,需要我们在税收优惠制度、限行限购方面给予放松、促进企业加强投入等方面共同发力。此外,即使是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也需要商业模式创新,比如分时租赁就很适合年轻人的需求。

万钢介绍了我国科技管理改革的一些最新进展:目前基本形成了新的五类科技计划,原有的100多个科技计划现在已经整合了89项,形成新的计划体系。重点研发计划在信息、海洋、空间、国家安全等领域率先启动了36个重点专项,现在已经全部发布了指南,开展立项的评审工作。“我们力争加快项目的立项和经费的拨款工作。”万钢说。

万钢介绍,正在实施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管理改革,已在宽带移动通信、转基因、新药创制、传染病这4个专项开展试点,年内将在具备条件的重大专项当中全面落实。在技术创新引导专项方面,已经启动了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近期还将实施区域创新引导专项,尽快完成优化整合的任务。

“改革取得这样的进展是广大科技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这点令万钢感触很深。他说,“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改变了过去由上而下地布局,而是由下而上地征求意见,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各地方、各部门、重点高校、院所,包括高新区、创新示范区,提出了2600多条建议”。

“科技创新是一个高度活跃的领域,因此科技体制的改革永远是进行时,需要不断听取专家的建议,凝聚大家的智慧和动力,不断完善工作,推动万众齐心的科技创新的发展。”万钢说。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