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中华思想理论的时代高峰

攀登中华思想理论的时代高峰

——访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员颜晓峰

编者按

马克思曾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哲学社会科学,是人类的思想之源、精神之泉。在5月17日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主席着眼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科学分析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就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全面部署。这一重要讲话,为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提供了思想指南和实践动力,需要广大官兵尤其是军队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深入学习理解把握,并在实际工作中认真贯彻践行。

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突出强调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系统擘画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战略。作为专家学者代表,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员颜晓峰参加了此次座谈会。近日,本报记者对他进行专访,请他谈谈学习习主席在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的认识体会。

重视和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是固本之举

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先后召开了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文艺工作座谈会、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这次又召开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习主席在这些会议上都发表了重要讲话,可以说是非同寻常的。您怎样看待这次会议特别是习主席重要讲话的意义?

颜晓峰:高度重视宣传思想工作和意识形态建设,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宣传思想工作和意识形态建设达到新的历史高度。2013年8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召开后,从2014年10月到今年5月,习主席接续主持召开文艺、新闻舆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覆盖宣传思想工作的主要领域,扭住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部位,深入思想文化传播的最新阵地。布局之完整、衔接之紧密、立意之高新、影响之深远,在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史上是具有开创性的,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鲜明特色和时代底蕴。

在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和意识形态建设领域,哲学社会科学具有基础性贯通性的作用,它为宣传思想工作和意识形态建设提供理论论证、决策支撑、方法工具。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领域,或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总体说明,或是划分为不同层次、不同对象的具体社会领域的规律研究,文艺学、新闻学、传播学等学科分别是文艺工作、新闻舆论工作、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理论基础。所以,重视和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夯实了宣传思想工作和意识形态建设的根基,是固本之举。

更重要的是,进入21世纪的人类世界,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等,这些具有无比丰富多样性、深刻复杂性、变革创新性的历史进程和社会实践,都更加迫切需要思想导航、理论支持、精神激励、决策论证、方法革新,也就是更加迫切需要与民族复兴进程相协调的哲学社会科学“复兴”。因此,把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作为国家走在世界前列的必要科学条件,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习主席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的一个重要思想观点。攀登中华思想理论的时代高峰,创造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灿烂辉煌,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是党领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历史使命。

总的来说,习主席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宽广的历史视野、高度的战略思维、深邃的人文底蕴、强烈的创新意识,总结论述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历史作用,突出强调坚守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灵魂和方向,科学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蓝图,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理论创新、思想解放、学术繁荣的战略部署和动员,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发展的历史性纲领性文献。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记者:习主席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内涵和功能作出了科学、透彻、新颖的阐发,您学习中体会最深的是什么?

颜晓峰:哲学社会科学是人类精神生产达到一定发展阶段的产物。语言文字特别是概念范畴的产生,脑力劳动者的出现,人从“仰望星空”到“认识自己”的觉醒,社会的联系交往形成并逐步成长成型,统治阶级对治国之道、理政之术的探求等,使得人类在创造科学技术的同时,也在创造着哲学社会科学。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西塞罗的《国家篇法律篇》等,是古希腊罗马留下来的西方早期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我国先秦时期的老子、孔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等,是中华民族早期的思想家。随着生产方式的变革、社会形态的演变、社会领域的拓展、研究队伍的扩大、传播手段的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愈益丰富完善,对人的精神生活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对经济运行、政治构建、社会调控的引领力越来越强。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和高峰,尽管诞生在一个半多世纪之前,但迄今依然有强大的生命力,即使在当今西方社会仍然具有重要影响力。正如习主席在讲话中指出的:“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

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都是人类精神生产的财富,有着相通之处,但哲学社会科学具有自身的鲜明特征。从社会属性看,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阶级性和政治性。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逝世。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共产党人和无产阶级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这生动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鲜明政治立场和阶级属性,表明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回答“为了谁、依靠谁、服务谁”的思想理论。从研究对象看,哲学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精神和人类社会及其各领域规律的科学。中国古代的儒、释、道、墨、名、法、阴阳、农、杂、兵等各家学说,既是百家争鸣的不同学派,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细化具体化,包含着不同门类学科的萌芽。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包括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民族学、新闻学、人口学、宗教学、心理学等,这些学科实质上都是对人类社会不同领域、不同机制、不同维度的科学研究。从方法标准看,哲学社会科学借鉴和运用科学技术的思想、方法、手段,但有着特殊属性要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需要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但精神活动、人类行为、复杂社会,还不能达到数学化、精确化、确定化的程度。哲学社会科学的实践检验要经过较长时期,考察总体效果,特别是要看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度、获得感、支持率,不能照搬套用科学技术的试验手段和标准。

习主席深刻指出:“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作用,也存在着一些模糊认识。例如,19世纪末的欧美,产生了一股“哲学无用”的思潮,出现了“哲学烤不出面包”的责难。同时也有人针锋相对地为哲学的存在和价值公开辩护,认为哲学虽然“烤不出面包”,它却能鼓舞我们的灵魂,使我们勇敢起来。如果没有哲学远射的光辉照耀着世界的前景,我们是无法前进的。当下,重理轻文、重器轻道、重技轻德等社会现象,以及哲学社会科学现状的一些问题,使得一些人把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看轻了、看小了、看低了,需要着力转变观念、重新认识。就拿与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联系最为紧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说,它作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最集中体现、最重要成果、最精华成分,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积极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思想和人类优秀思想文化,科学总结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实践的宝贵经验,善于集中全党和全体人民智慧,努力开创中华思想文化新的历史高度。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华民族面貌的巨大变化,是我们党思想解放、理论创新,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不断与时俱进的实践结果,是科学理论巨大实践力量的最有力证明。

记者:社会大变革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一个思想迸发、学术兴盛、理论涌现的时代已经到来,怎样看待新形势下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

颜晓峰: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思想是历史的凝练,理论是实践的产物。13亿多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进。这一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习主席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社会历史实践的丰厚沃土,必将滋养蕴育出繁荣茁壮的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是全方位多层次的,由此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深入研究、创新发展也是全面立体的。这种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实践创新的内容、方式、途径、效果等,都是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材料,都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最重要贡献。

比如,在逐步形成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化,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重要创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时代课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的社会关系、社会状态正确认识的理论升华,建设生态文明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系统化实践化,等等。

在治国理政总方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丰富发展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全面深化改革丰富发展了社会发展动力理论,全面依法治国丰富发展了国家治理理论,全面从严治党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创新发展了中国特色治国理政思想和实践。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