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对社会发展的研究

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对社会发展的研究

——访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邱耕田教授

摘要:在长达二十六年的发展学研究中,我有一个深刻的体会,就是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指导对社会发展特别是中国发展问题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既能使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掌握社会发展的机理和规律,又能使我们“登高望远”,把握社会发展的走势和前景。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显微镜”和“放大镜”的功效

记者:邱教授,您好。前不久,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您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研究,在您看来,如何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看待我们当前的社会发展问题?

邱耕田:伴随着发展这一时代主题的确立,专门研究社会发展问题的“发展学”也成为了一门跨学科的全球性“显学”。在长达二十六年的发展学研究中,我有一个深刻的体会,就是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指导对社会发展特别是中国发展问题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既能使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掌握社会发展的机理和规律,又能使我们“登高望远”,把握社会发展的走势和前景。

在我的研究中,我总是试图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点和方法搭建一个分析框架或平台去阐释说明现实的发展问题,从而得出富有启发意义的结论。例如,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普遍联系原理,我们可提出刺激应变原理的分析框架,并运用该分析框架分析人与人之间特别是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作用问题,以便为中国的开放发展提供启迪和参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普遍联系原理看来,万事万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普遍联系,而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实际上表现为一种“刺激—应变”或“刺激—反馈”的方式。“刺激—应变”机制的作用原理表现为:刺激主体作用于受激对象,而受激对象通过自身的应变以回应或反馈刺激主体的作用,从而维持或调整刺激主体和受激对象之间的关系并促使刺激主体和受激对象在质和态等方面发生变化。

记者:您根据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原理提出的“刺激应变”原理,可以分析人与人,特别是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作用问题,请您谈谈如何用“刺激应变”原理来分析国家之间的互动关系?

邱耕田:就群体间的互动关系而言,国家间的博弈作用更能反映刺激应变原理的功能和意义。一般而言,国家间存在着两个方面九种具体的刺激应变情况。

第一个方面,就刺激方或刺激主体的“刺激”作用来看,包括这样一些情形:第一,干预型。即刺激主体对受激对象进行各种形式的干预,如军事侵略、经济制裁、文化政治方面的渗透等,促使受激对象发生刺激主体所希望的变化。这是一种以武力的或不友好的方式所进行的“刺激”。第二,援助型。即刺激主体以一种相对友好或和平的方式——往往也是受激对象比较接受或欢迎的方式对受激对象进行作用,如经济援助、技术支持等,通过这种援助或支持,促使受激对象发生刺激主体所希望的变化。第三,示范型。即刺激主体自身发生了巨大而强烈的变化,如经过改革或创新等而变得强大或富裕起来,从而对与其有利益关系的受激对象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迫使受激对象也采取同样的做法以取得与刺激主体之间关系的平衡,这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能促进共同发展的刺激应变模式。第四,衰败型。即刺激主体因自身的失误或内乱等原因而发生了衰败性的变化,从而导致受激对象针对刺激主体的衰败性变化而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如或入侵或出手援助等。

第二个方面,受激对象的“应变”或“反馈”一般包括着这样一些情形:第一,自卫防御型,即针对刺激主体的入侵或制裁或渗透等要么奋起反击,要么积极补救防御,以维护自身利益。第二,接受型。即受激对象积极接受刺激主体的援助或支持,从而发展完善自己。第三,奋起直追型。即针对刺激主体的增强性变化,受激对象不再漠然视之或袖手旁观,而是受此影响或利用刺激主体的发展变化所带来的机会,通过自我改革或学习借鉴等做法以发展壮大自己,从而呈现出一种奋起直追、迎头赶上的态势。第四,阴损型或“使绊子型”。即针对刺激主体的强大性变化,与其有利益关系的受激对象则使用各种手段予以阻挠、破坏刺激主体的发展。第五,反侵型。即针对刺激主体的衰败型变化,受激对象进行反制或入侵或插手干预以攫取自己的利益。

责任编辑:黄艳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