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消:多途径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

汪消:多途径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

习近平同志提出“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向沿线国家发出的重要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和沿线国家的积极响应。倡议共同合作发展,发挥各国优势,打造互利共赢、包容共进的发展和利益共同体。但也有一些国家对“一带一路”建设心存疑虑,担心中国是不是要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想称霸等。如何化解这些疑虑和误解,说清楚、讲明白这个倡议?党员干部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实践证明,跨文化交流能力越强,就越能在对外交流中增信释疑,起到促进交流、增进友谊、增强合作意愿、完善合作方式、开展共同合作的作用,为我国和平发展赢得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增强多元文化意识中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一带一路”沿线60多个国家在历史传统、社会制度、宗教信仰和语言文字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首先,应增进对各国文化差异的理解,增强多元文化意识。文化的多样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受政治、经济、历史、宗教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类型。即使是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当代,文化的多样性也依然存在。其次,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时,要学会尊重和适应不同文化下的价值观、宗教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语言表达等方面差异。比如,西方人多信奉基督教,西方文化强调个性,自我中心意识很强,主张自我实现。而中国的传统教育以儒家思想为主,中国人的文化信仰体现在“和”的精神中,表现在“仁、义、礼、智、信”的信条里。中国文化则强调集体主义、群体意识。因此,在与不同宗教信仰背景的人交流时,尊重其宗教习俗,适应其风土人情,正确对待不同文化,保持积极沟通心态。切忌以己度人,强加于人。

在求同存异中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本着求同存异,谋求共同发展,坚持“亲、诚、惠、容”的理念,以睦邻、安邻、富邻的态度进行文化交流。任何文化都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地方。当不同文化相互碰撞时,需要运用“求同存异”的思想,寻求共识,实现文化认同。一方面,任何文化都包含人与人之间的爱与宽容。基督教文明崇尚“博爱”;中国儒家则强调“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由此可见,不同文化在深层次结构中存在着共性,存在的共识是可以追求的。另一方面,要正确看待各种差异的存在,它是客观的存在,努力适应差异。存异应了解“异”在何处,敬其所异。始终尊重差异,理解差异,包容差异。同时,重视对不同文化互鉴共赏。注重各国文化之间的相互借鉴和学习,相互吸收彼此文化的精华和长处,形成不同文化之间的互补。只有在知同、明异、互读、共赏的过程中,才能促进共同发展和繁荣。

在学习交流与实践中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加强对各国文化、宗教、历史的学习,增强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和适应性,培养文化的理解力,增进对各国文化差异的理解。一方面,多参加一些相关的专题讲座,文化沙龙、主题论坛等活动,学习并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的实际技能和跨文化交流技巧。另一方面,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政坛领袖、社会精英、专家学者、青年代表等重点群体的互访、论坛等对话交流活动。在对话交流活动中,阐释中国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和制度;阐释建设“一带一路”互利共赢的基本理念。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不断地深入交流,发挥好民间机构和团体的作用,做好“民心工程”,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搭建民心相通之桥。习近平同志指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人心就是力量。不断寻求沿线国家人民的心理共鸣,争取沿线国家人民的理解和支持,增强互信,达成共识:“一带一路”建设是在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上建设的合作共赢之路。

(作者为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副教授。本文系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形势下北京市领导干部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路径研究”阶段成果)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