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推动城市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城市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城市工作涉及面广、综合性强,是一个系统工程。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就是要顺应城市发展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推动城市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切实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水平。规划是城市发展的蓝图,好的规划是城市的财富。要创新规划理念,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要改进规划方法,建立科学的规划决策机制,总结和研究推广“多规合一”试点经验。要严格执行规划,加快推动城乡规划法与刑法衔接,强化法律责任追究,提高违法成本,增强法律威慑力。打好治理违法建设攻坚战,用5年左右时间,全面清查和处理城市建成区违法建设。全面开展城市设计,从整体平面和立体空间上统筹城市建筑布局,加快城市设计管理法规和技术标准的制定,突出抓好重点地区城市设计编制和实施工作。
努力塑造城市特色面貌。推动改善城市整体风貌和生态环境,有利于城市更加协调、可持续发展,也能让居民处处感受到城市的美好。要推进生态修复,尽快研究制定相关规章、技术导则和工作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恢复被破坏的山体、河流、湿地、植被,恢复城市自然生态。有序实施城市修补和有机更新,恢复老城区功能和活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更好地延续历史文脉。建立大型公共建筑工程后评估制度,完善建筑设计招投标决策机制。大力宣传“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防止片面追求建筑外观形象。进一步明确建筑师的权利和责任,提高建筑师的地位,倡导开展建筑评论,鼓励和培养优秀设计人才,创造出更多无愧于历史和时代的建筑。
着力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的百年大计,是为民造福的长期性、基础性工作。当前集中力量抓好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对于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具有立竿见影的作用。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域新建道路必须同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老城区要结合地铁建设、棚户区改造等逐步推进。充分利用自然山体、河湖湿地等生态空间,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推广透水建材铺装,建设湿地公园、下沉式绿地等雨水滞留设施,让雨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合理布局城市路网,提高公交分担率,着力缓解交通拥堵。
大力推动城市绿色发展。建设和谐宜居、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城市,必须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始终。要实施建筑节能工程,积极推广绿色新型建材。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实现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积极稳妥发展钢结构建筑,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倡导发展现代木结构建筑。以中水回用和垃圾减量化为重点,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强化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结合部污水截流、收集,到2020年,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力争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推进污水处理小型化、分散化、社区化,培养发展各类水务公司,以中水洁厕为突破口,不断提高再生水利用率。推进垃圾收运处理企业化、市场化,促进垃圾清运体系与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对接。完善激励机制和政策,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建立餐厨废弃物和建筑垃圾回收和再生利用体系。
努力实现住有所居。人民安居乐业是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要加快城市棚户区和危房改造,完善土地、财政、金融政策,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大力提高货币化安置比例,确保到2020年基本完成现有的城镇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房改造。要推动老旧住宅小区有机更新,同时规范公租房保障,逐步推广租赁补贴。以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为主要出发点,建立健全购租并举、市场配置与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稳步提高居民住房水平,更好保障住有所居。
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软实力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快理顺和健全城市管理体制,不断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推进城市管理和执法体制改革,创新执法理念,加强执法队伍建设,规范执法程序,营造依法治市的良好局面。加快完善数字化城管平台系统,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和精准度。建立健全应急指挥体系和应急预案动态管理制度,增强抵御自然灾害、处置突发事件和危机管理的能力。着力提高市民素质,建立和完善市民行为规范,增强市民法治意识,促进市民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和社会风尚,努力将现代城市的理念根植于每一个市民心间。
(作者: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