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要点:
■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城镇化步入中后期进程,城市发展动力正在转换,城市空间格局逐步成型,经济、社会和城乡结构深刻变化,人口、资源和环境压力前所未有。综合各种因素看,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已进入追求更高质量和效益的新阶段。
■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城市工作只有尊重发展规律,顺应新形势,跟上新要求,才能助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才能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提供支撑。
■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城市工作关键是要坚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化,着力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着力塑造城市特色风貌,着力提升城市环境质量,着力创新城市管理服务,实现城市有序建设、适度开发、高效运行,努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推动城市持续健康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更美好。
■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就是要顺应城市发展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推动城市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 规划是城市发展的蓝图,好的规划是城市的财富。要创新规划理念,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
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城市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当前,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着力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坚持走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推动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发展成就斐然
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已从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转变为城镇化水平超过50%的城市型国家。城市发展提高了城乡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推动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带动了社会结构深刻变革,为提升全球人居环境水平、推动世界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1978年到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以年均1个百分点的速度快速攀升,城镇人口年均增长超过1600万。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6.1%,城镇人口达到7.7亿人。城镇化率从20%提高到50%,德国、法国用了70年,英国、美国用了50年,我国只用了30年。
城市数量和建成区面积大幅增加。到2015年底,我国城市数量达到656个,建制镇数量达到20515个,分别是1978年的3.4倍、9.4倍。城市建成区面积从1981年的7438平方公里,增加到2015年的51948平方公里,增长了6倍,年均增加1309平方公里。城市已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主战场。
城市基础设施水平明显提高。1981年到2015年,我国城市用水普及率由53.7%提高到97.9%,燃气普及率由11.6%提高到95.3%,污水处理率由3.8%提高到91%,城市集中供热面积由不足0.2亿平方米提高到64.2亿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由不足2平方米提高到15.6平方米。1969年我国第一条地铁开通,到2015年底,全国已有26个城市共102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运营里程达3612公里。
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改善。1981年到2015年,我国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从11万公顷增加到189万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1.5平方米增加到13平方米。截至2015年底,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达到12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达到225处,命名国家园林城市310个,还有38个城市获得了“中国人居环境奖”,21个城市获得了“联合国人居奖”。
城市经济高速发展。1988年到2014年,我国城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到12%,比全国GDP年均增速高2.4个百分点。目前,全国80%以上的经济总量产生于城市,5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51%的劳动力在城镇就业,消费的86%在城镇实现,投资的90%在城镇发生,信贷的66%在城镇投放。城市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区。
城市居民居住水平显著提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城镇人口增加3倍的情况下,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从改革开放初的6.7平方米提高到目前的33平方米左右,增加了近4倍。2008年至2015年,全国累计新建各类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住房5000多万套,解决了上亿群众的住房困难问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