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卫平: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齐卫平: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

●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负能量的影响客观存在,一些打着学术研究旗号以诋毁、否定马克思主义为指向的思潮,还有着一定的影响,不健康的思想杂音、理论噪声、学术歪论不时泛起。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研究什么、主张什么、追求什么,都不能脱离人民的需要,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才能体现对人民负责的社会责任。

●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特色体现本民族的主体,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是世界文明的一部分,认真汲取世界上一切先进思想理论成果与打造中国特色并不矛盾。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事关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长远发展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是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纲领性文献。今天,本刊特别约请了齐卫平、胡海波、王广三位学者,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使命担当、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如何立于时代潮头以及如何历史性理解马克思主义学说三个角度,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行学习解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出发,既充分肯定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中作出的重要贡献,又指出了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对新形势下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进行了全面的部署,是新形势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担负起历史使命的思想指南。

发挥“四者”角色的正能量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这“四者”角色对于认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使命担当的内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扮演好这“四者”角色,体现了政治立场、学术取向、社会功能的内在统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仅是体现意识形态属性的政治要求,而且是把握科学研究取向的学术要求。马克思、恩格斯不仅以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政治立场形成了理论体系,而且以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以及事物本质、内在联系及其发展规律等科学思维,为人们正确认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提供了科学方法,在方法论上提供了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取向。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依据。

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正能量。在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实践中,哲学社会科学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伟大事业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发挥正能量。社会大变革时代的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既迎来了发展的强大动力和繁荣的广阔空间,又面临着复杂的问题和严峻的挑战。一方面哲学社会科学许多方面的建设总体水平不高,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需要还有较大的差距;另一方面,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负能量的影响客观存在,一些打着学术研究旗号以诋毁、否定马克思主义为指向的思潮,还有着一定的影响,不健康的思想杂音、理论噪声、学术歪论不时泛起。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使命担当必须对这样的现实状况保持清醒头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所说:“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这种状况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扮演好“四者”角色,充分发挥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正能量作用,首先要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把解决真懂真信作为首要问题,在认真学习、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以高质量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彰显马克思主义科学思维的伟力。其次要敢于亮剑,在大是大非问题和政治原则上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地回应和批判各种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想。第三要大力营造健康良好的学术氛围,树立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激发学术研究的探讨勇气,弘扬科学研究理论的学术风气。第四要构建促进发展的激励性体制和机制,让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可以为、能够为、大有为,在发挥“四者”角色正能量上施展身手。

坚持“双研究导向”的社会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的两个研究导向:“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和“坚持问题导向”,这“双研究导向”,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的鲜明特点,也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担负社会责任的基本要求。

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是历史唯物主义核心思想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规定。人民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世界的主人,这是提出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研究导向的思想逻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党和人民利益一致,社会意志统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研究什么、主张什么、追求什么,都不能脱离人民的需要,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才能体现对人民负责的社会责任。

坚持问题的研究导向,是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功能定位。发现和解决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原动力,问题来自于社会实践,求解来自于发展需要。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是实践的呼唤,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践履自身的社会责任,就应该将学术研究与现实关怀紧密相结合,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在实践中寻找研究课题,围绕解决问题开展学术研究。

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体现人民性,问题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体现实践性,“双研究导向”体现出鲜明特征,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双研究导向”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从服务于宏大而独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出发,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揭示新规律。经验和事实告诉我们,脱离人民和脱离实践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是没有出路没有前途的。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