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榛:从生产力发展的视角看供需管理思想变迁

乔榛:从生产力发展的视角看供需管理思想变迁

提要

 供给和需求间的循环构成了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经济秩序,这一秩序的演进形成了社会经济发展史。在社会经济发展史上,我们可以看到特征鲜明的不同阶段,早期阶段更替十分缓慢,近代以后这种阶段转换开始加速。在不同发展阶段上,供给和需求依据不同的经济条件取得不同的地位,生产力发展是导致变迁的主线。从总的趋势来看,呈现出供给主导—需求主导—供给主导的逻辑,与这一逻辑相适应的是由供给管理到需求管理再到供给管理的变迁。

1、以提高劳动生产力为核心阶段的供给管理

生产力发展是人类社会变迁的主线,也是人们追求生活进步的基础。然而,在近代工业革命之前,人类始终没有找到实现生产力发展的有效方法。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主要受到“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的影响,因此,生产方式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人们对生产活动难以控制,充满着各种各样的风险。直到近代工业革命之后,社会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被商品经济所代替,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摆脱了“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的约束,而借助于“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再加上机器的使用,使得生产变成了一种可以控制的活动。自此,社会生产活动具有了供给管理的性质,即人们可以通过供给管理来提高劳动生产力,并增加物质产品的供给。当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很自信地提出“供给会自动地创造需求”时,它所反映的是一个以供给为中心的时代。在生产力通过工业革命获得重大突破后,过去被压抑的需求得到释放,不断地增加供给成为经济进步的主要推动力。

在增加供给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提供了一种非常有效的机制。这一机制发挥作用主要基于两个方面,一是分工发展,一是商品交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协作为起点,经过分工和工场手工业,进一步发展到机器大工业,其演进的一个主线就是分工越来越发达。在分工的基础上,商品交换得以发展,资本主义就是建立在商品经济普遍化的基础之上。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过去以获得使用价值为目的的生产变成以获得价值为目的的商品生产,这一转变把有限的生产目的转变为无限的价值追求,因而蕴含着巨大的生产激励。当生产发展有了一定的基础,再加上为这种生产注入巨大的激励后,便爆发出巨大的生产能力。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资本主义在其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所创造的财富超过以前历代所创造财富的总和,便是这种生产发展机制的结果。

如果说这个时期的资本主义生产有着供给管理的性质,那么,这种供给管理主要体现为人们对生产的一定程度的控制,这种供给管理属于微观层面的生产活动,并且是相对于自然经济的生产而言的。

2、以消化过剩生产力为重点阶段的需求管理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方面为社会生产力发展注入了活力;另一方面也蕴含了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矛盾。资本家不断追求剩余价值,又在竞争的压力下不断改进技术,这自然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有效机制。但是,资本家为追求剩余价值而进行资本积累,形成了一个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即贫富两极分化的规律,这使得资本主义生产发展最终受到需求相对不足的制约,从而爆发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标志着经济运行的供给与需求循环开始向需求一方倾斜,即需求在经济增长中的意义开始凸显。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使得需求被看作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施以需求管理,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这次大危机后发表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为需求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在这一背景下,经济运行的重点不在于如何增加供给,而是如何消化发展起来的巨大生产力。

由于凯恩斯需求管理的前提是不改变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也就是资本主义的微观经济运行依然保持原来的状态,如此,凯恩斯的需求管理只能在宏观领域做文章,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便成为了主要的宏观调控手段。需求管理着眼于宏观层面的扩张,这使得需求扩张与微观的供给结构难以契合,短期性成为需求管理的基本取向。当经济结构相对协调时,这种需求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生产力的释放;而当经济结构出现失衡时,单纯的需求管理便会引发通货膨胀,而且经济结构失衡还会制约经济增长,产生滞胀,这在20世纪70年代的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成为了现实。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