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榛:从生产力发展的视角看供需管理思想变迁(2)

乔榛:从生产力发展的视角看供需管理思想变迁(2)

3、以生产力转型为背景的供给管理重塑

需求管理的失灵及其引起的宏观经济运行失衡,自然是供给管理重新被提及的一个原因,但更深刻的背景却是生产力转型。

20世纪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运行中出现了滞胀的现象。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实际上是生产力转型的结果。20世纪70年代,以信息技术突破为标志,一场信息革命席卷全球,并引起全球性的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转移。发达国家借助信息技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由第二产业主导向第三产业主导转移,一些发展中国家积极承接发达国家因产业升级而转移的第二产业。在这种生产力转型的背景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从需求管理到供给管理的转变,并实现了供给管理的重塑。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产业结构升级后,大量传统产业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其自身的第三产业发展必须建筑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上,为此,不断的技术进步成为支撑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技术创新主体是企业,其激励机制来源于市场,因此,国家为实现技术进步必须进一步激活企业,为企业减税、放松对市场的管制便成为国家实施供给管理的基本取向。不过,这种供给管理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国家在宏观层面提出的减税和放松管理的供给管理政策,并不一定会导向技术进步的激励,当这种政策引起的其他利益空间大于技术进步的收益时,又会导致政策目标的偏离,比如导致虚拟经济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快速发展,等等。

4、经济新常态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在过去比较倚重的需求拉动和需求管理增长模式出现动力不足背景下提出的一种宏观管理转型,也是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新选择。

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基础是生产力转型,改革开放之后,由于我们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实现技术进步从而提高生产力水平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在对外开放的环境下,我国的技术进步主要是依靠技术引进实现的,其途径主要是购买先进机器设备和外商直接投资,这种技术进步与投资增长相伴随,正是这样的机制决定了改革开放后我国依靠投资和进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经历了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随着技术引进的边际收益逐渐递减,技术引进的步伐开始减缓,中国的技术进步开始需要通过自我创新来实现,这意味着我国也面临着生产力转型,即转向以自我创新引领的生产力进步。但我国的生产力转型与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后所面临的生产力转型不同,中国的技术进步属于跟随性技术进步,而且技术进步的不平衡现象非常突出,这使得我国随技术进步的产业转型主要在国内进行。越来越多的生产力积累,以及由此形成的巨大生产能力都将在国内释放,这在经历一定时期后必然形成过剩产能。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继续实施需求管理,那么其结果一定是会继续放大这些产能,导致经济结构的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性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在新常态下,需求侧的宏观管理不能再作为宏观经济运行的主导,而应该用供给侧的宏观管理来代替它的地位,以重塑我国经济运行的秩序。

基于我国生产力转型背景下的供给管理重塑,首先是转移和消减过剩的产能,把节约出来的资源用做新技术革命的投入;其次是把创新作为实现生产力转型的关键,以最大的政策力度来激发创新的活力;再次是要把培育市场机制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最后是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我们不能把这一优势丢掉,而应该在更科学的顶层设计基础上,使市场机制更为充分地发挥作用,以此来提高我国的供给质量和供给水平,构建供给与需求有效循环的新经济秩序。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14AJY011]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