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来,构筑更创新、更国际、更人文的育人平台
教育要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又要随时代发展而与时俱进。清华大学正处在第二个百年发展的起步时期,正努力构筑更创新、更国际、更人文的新百年发展格局。创新是时代的最强音,大学必须肩负起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创造高水平研究成果的使命,更创新的清华将更好地服务于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的福祉。国际化是高等教育的新趋势,也是世界上所有大学面临的新课题。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不仅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学术研究要通过国际合作来完成,同时也指在大学教育中要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使学生学会在多元文化环境中与不同背景的人交流合作,更国际化的清华将更好地联结中国与世界。一流大学应该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我们要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深厚的人文素养,这是培养未来社会领袖人才的重要基础,更人文的清华将能培养出更多能够真正肩负使命的领袖人才。
学校的发展格局为本科人才培养提供了大平台,清华大学将进一步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和人文素养。清华在培养方案改革中强调了授课内容注重创新、授课方法注重互动、培养方案注重灵活的原则,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与传统专业有机融合。重点建设一批挑战性示范课,围绕当前全球性挑战问题进行课程设计,加强师生密切互动,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突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着力打造创新教育的实践平台,围绕创意、创新、创业,探索新型的人才教育模式。
清华大学鼓励本科生出国学习,不仅到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到非洲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去学习交流。清华大学还将持续提高留学生比例,扩大生源国范围,并鼓励留学生与国内学生互动交流。目前,学校正在推进一批高水平的国际合作办学项目,推动清华成为促进人才培养、学术人文思想交流的全球性中心。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首批博士生去年已正式入学。苏世民学者项目旨在培养了解中国,有志于为促进人类文明与进步、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聪明才智的未来领袖,第一批学生将来自包括哈佛、耶鲁、牛津、剑桥等名校的一批世界顶尖大学。2015年6月,清华与美国华盛顿大学、微软公司合作创办的全球创新学院,成为中国高校在美国设立的第一个实体性教育科研平台。去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西雅图向全球创新学院赠送了一棵水杉,祝福全球创新学院茁壮成长。
清华不缺人文传统,清华历史上有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四大国学导师,有闻一多、朱自清等文学大师。实际上,清华大学的“清”“华”两字本身都有非常丰富的人文含义。唐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张九龄在一首诗里曾经这样写道“清华两辉映,闲步亦窥临。”这里的“清”是纯洁、安详的意思,“华”是茂盛、希望的意思。王国维先生在《人月圆·梅》中写到“殷勤唤起,大地清华”。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清华一定会呈现出“清华两辉映”的景象,“大地清华”也一定会是所有的清华人的理想。
大学已经从社会的边缘走到社会的中心,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这个看似大学无所不能的时代,我们要把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一流人才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在综合改革进程中进一步突出本科教育在育人过程中基础性、全局性的地位。“万物得其本者生”,打好本科教育的底色,才会有更加美好的一流大学的明天!
(作者系清华大学校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