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列强》看国际体系演变中的中国

核心提示:“中国崛起”已经并正在继续导致国际权势结构的变化,可能开拓国际规范史一个新的阶段。中国面对的历史性挑战在于: 中国能否真正造就出一套具有较大的国际适切性和创新性的发展模式? 中国能否成为世界强国、特别是能否经久保持为世界强国,将主要由能否成功地对付这一挑战来决定。

500年国际政治的风云激荡,无论从时间还是从空间两方面来说都是非常宏大的主题。在国际关系史学家中,对现代国际体系演变基本机理的揭示出自利奥波德·冯·兰克,更具体地说出自他在1833年发表的长篇经典论文——《论列强》。这篇论文根据欧洲大陆国际均势的动态机理,高度浓缩性地概览了现代欧洲国际关系史,由此首次明确地提出了一项现代欧洲国际体系运动模式,它对此后的国际政治实践、国际关系史编撰和国际关系理论思考都有重要影响。下面,我们结合对《论列强》的回顾来探讨相关的“中国含义”。

《论列强》的卓越揭示和现代国际体系史的“兰克主题”

什么是《论列强》集中表现的兰克的国际体系观?兰克确认现代欧洲国际体系的主要内容是国家间的权势斗争,尤其是列强间的权势斗争。他认为,“历史发展并非仅仅取决于文明的发展趋势,也是来自一种非常不同的推动,特别是来自相互敌对的各国为争夺领土和政治霸权而进行的冲突。”列强间的外交关系实际上基于国际体系中主要的权势关系,它们之间的暴力冲突则是权势的剧烈碰撞。

一方面,他在《论列强》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强国概念,即一个强国“必须能够抗击所有其他强国而不败亡,即使在后者联合起来的情况下”。另一方面,兰克并非因此而类同于纯粹的权势政治论者,丰富的历史感和道德感使他强调权势斗争底下生动丰富的文明发展内涵。在《论列强》一文中,他把这一点说得非常明白:历史并非乍看来那样,只是混乱、战争和国家的无规则兴亡,它包含着精神的、道德的、赋予生命的和创造性的力量。

兰克像18和19世纪的许多学者和国务家一样,认为欧洲列强之间的均势制约着国际权势斗争,并且因此为现代欧洲的多样化统一发展提供了一项必要条件。均势是现代欧洲国际体系的最基本的运作机制,是其自在或自为的一大秩序由来。如《论列强》所说,“世界的潮流,诚然不时破坏这一规范和秩序体制,但潮退浪缓后它又得到重建”。兰克确认,均势的首要功能在于防止或制止一国取得欧洲霸权,以致破坏其余国家的独立和自主权利,而其首要的构造方式,则在于一批就单个而言处于弱势的国家结成联盟,抗衡或击败趋于称霸的国家。因此,他将欧洲列强比作一群不断运动的天体,有时会合,有时分开,“它们总是自主地运行,遵循自己的内在冲动力……一个强国可以暂时同另一个强国结盟……在双方都寻求结盟的时候;然而一个强国决不会让自己臣属于另一个强国的意向。”

均势的观念和内涵并不是兰克的创新,而是18、19世纪许多学者提出的。兰克均势思想的卓越创造性就在于他将均势认定为欧洲重大国际权势斗争所推动的一个新陈代谢过程。新强国崛起,反对头号强国扩张,新联盟形成,抗击普遍帝国图谋,随反霸战争胜利或大国国内变革一次又一次出现新的力图称霸者,欧洲便一次又一次经历生死斗争。

15世纪开始逐步占有几乎半个欧洲的哈布斯堡家族力图建立普遍帝国,到17世纪中叶最后败于法国头号主力的反哈布斯堡阵营;随后,法王路易十四的称霸努力导致英、荷、奥等国结盟,到18世纪初最终战胜法国;18和19世纪之交,由于大革命而国力剧增的法国又以更大的规模和野心力争征服全欧,经过反法同盟20年大战,均势才得以恢复。均势如此反复遭到严重损伤或毁坏,又反复得到修复或重建,欧洲列强及其组成的国际体系本身在这反复斗争中兴起和更生,特别是包括民族主义的勃然兴起和欧洲国家性质的民族国家化,从王朝国家变成了民族国家。这就是兰克以《论列强》一文高度浓缩了的现代欧洲国际关系史。该文首次明确提出的现代欧洲国际体系运动模式,或曰现代国际体系史的“兰克主题”,对此后的国际关系实践和理论性思考有经久的重大影响。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