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孕育和形成
核心价值观作为一个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和行为指引,是社会生活中的“指路灯”,指导人们分辨美丑、善恶、好坏,从而引导人们做出正确合理的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在中国社会起主导、统领作用的价值内核,高度凝练地指明了中国社会最应该信仰什么、选择什么、追求什么。随着中国社会发展的多次转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发生着深刻变化,为不同阶段的中国社会提供了价值归依。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漫长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自中国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探索和建设就从未停歇过。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在七届二中全会报告和《共同纲领》中就指出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毛泽东同志还在过渡时期提出了通过国家现代化使中国走向世界前列的发展战略。这些都为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理论建设提供了丰厚的资源。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以重新恢复和确立。会议坚持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科学继承毛泽东思想,坚持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同改革开放充分结合,从而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1986年9月,十二届六中全会第一次表述了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精神文明建设“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随后党的十四大、十四届六中全会等相继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了全面部署。
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上,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被明确提出,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和谐“四位一体”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
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其基本内容被首次提出,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提供了丰厚的思想前提和理论基础。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被提升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2011年10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被进一步提高到“兴国之魂”的高度。到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通过“三个倡导”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实现了对社会主义核值观的最新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和思想内涵。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共23条,就全党全社会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了全面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2月24日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
总体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始终被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重要而深刻的阐述。这些重要论述聚焦在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怎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问题上。此后,全党全社会掀起了学习、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潮。
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阐释
中国梦由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全球发展背景下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核心议题,体现出更强的时代适应性与指导性。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一方面,全球化、信息化在不断深化各国、各民族间的交流和合作,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另一方面,文明的冲突也呈现出更为复杂的形式,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中国的阴谋从未熄灭。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发展面临着更多新的挑战。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实现了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跨越式发展,但是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有许多“硬骨头”要啃,很多问题都浮出水面,多种思潮翻涌,影响着社会的稳定。这就要求我们尤其需要在意识形态领域做出更为及时和适应性的调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国梦构筑了价值共识,激发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二者在牵引互动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进步。习近平总书记以统领全局的高度明确提出中国梦并赋予中国梦新的内涵,通过中国梦的路径选择,中国人民明晰了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决心和责任心,坚定了全体中国人民合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