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多维解读
通过以上对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条发展线索的简要梳理,不难发现,“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相似的历史逻辑,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对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重要论述,呼应了全国人民的期待,为党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总的来看,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两大重要维度,即目标维度和价值维度。二者相互协调,相互映衬,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当中。细化之,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者之间相关性主要在以下四个维度得以显现。
话语阐释:意涵张力。“中国梦”的提出为研究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更多新的视角,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注入也大大充实并拓展了中国梦的意涵范围。
从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到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成功开辟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中国梦”作为奋斗目标始终在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性地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应用,也为中国梦赋予了更为广泛深刻的意涵张力。作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历史境遇下所催生的最新成果,中国梦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具有时代特征的话语体系,同时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增添了现实可能性。中国梦更是对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话语回应,是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具体体现。总体来看,中国梦作为意涵丰富的话语单位,是时代政治智慧的凝聚,同时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涵的大众化、时代化、通俗化提供了广泛而深刻的话语参照。
主体解释:价值空间的开放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现阶段人民权益的“最大公约数”,十八大报告中的24字倡导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而立体的主体价值解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体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则强调了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从公民个人角度进行价值概括。“三个倡导”这一凝练的表述,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通俗化、大众化、具体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三位一体”地进行了价值空间的整合,将马克思主义的共通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性作了充分结合,无论从国家、社会还是个人层面来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中国梦”的顺利实现都具有重大意义。
24字倡导实现了国家理想、社会导向以及个人行为规范的融合,同时也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不同层面充分体现了 “中国梦”的内涵与价值取向、价值主体。从宏观上讲,中国梦是国家强盛之梦;从中观层面看,中国梦是社会和谐之梦;从微观来看,中国梦是每个中华儿女的梦,三者唇齿相依,缺一不可,相得益彰,最终归依于国家富强、社会和谐、人民幸福。中国梦包含了国家、社会、个人三重价值主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托起“中国梦”的精神力量和价值串联,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愿望深刻涵盖于“三个倡导”之中。可见,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充分体现出主体利益表达的显著性,同时亦不乏开放的价值空间。
文化解释:梦想共同体。中国梦具有纵深的历史感和使命感,并非仅仅局限于中国,它关系到中国在全球转型过程中的作用,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民族国家仍然作为处理国际事务的重要主体。中国作为占据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政治、经济大国,是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因子。因此,中国梦还具有“维护世界和平”的维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助于提升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梦的价值指导,中国梦通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来建设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努力筑造世界文明新的里程碑。“中国梦”既是中国人民的梦,也呼应着世界人民的梦,对和平、安定的期待,对富裕美好生活的期待。
本质上讲,世界交融的根源在文化,中华文化为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土壤,中国梦通过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生生不息的力量。因此,除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三重底蕴,中国梦还具有更为广泛的旨趣和归宿。中国梦在全球语境中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概括和描述,它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人民群众的新形式,同时也是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新方式。
哲学解释:时代适应性。符合时代发展的核心价值观离不开一个时代哲学基本理念的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特定的理论土壤和生活境遇转换中适应了时代发展哲学的正确价值观,这也为中国梦的解读和传播提供了哲学视角思考。这里具体就中国梦与美国梦的比较来透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下的中国梦之于时代的适应性。
第一,非对称性。中国梦与美国梦代表着不同主体的利益表达,有着哲学观的根本差异。
美国梦的哲学基础是个人主义。美国梦强调个人的主动性,主张个体价值的最大发挥,尤其重视对个人物质利益的追崇,伴之的功利至上、金钱至上、享乐至上等个人极端思潮如影随形,随处可见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泛滥也加剧美国社会的不均衡发展。
中国梦以集体主义作为哲学基础,以人民幸福为落脚点,所以中国梦在叙述国家情怀的同时更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强调“共同体”概念,实现梦想共同体的大众化与具体化,这就超越美国梦的狭隘范畴。此外,中国梦还有着“道德梦”的意涵,道德是安身立命的价值依托。中国梦意涵中将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纳入人民群众行为规范,因此,除了追求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家富强梦,中国梦还涵盖了建设精神文明的道德梦,这也就给中国梦注入了更多温情柔性的道德文化血液,使其具有与世界文明更高的契合度。
第二,相通性。虽然“中国梦”与“美国梦”有着不同的追梦路径,但是二者本质上都主张通过辛勤奋斗追求美好生活,充分尊重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新时代语境下的人性价值,这一点上二者有相通之处。
在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已经走过了近500年的发展历史,从圣西门、欧文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到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从列宁等领导的苏俄社会主义革命到中国共产党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同的时代都面临不同的历史性任务和难题,但对未来美好社会的向往憧憬以及实践创新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永恒主题。中国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指引,具有高度的时代适应性,引领着中国社会进步的方向。中国梦讲求“和谐”、“美好”,强调既要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又要为人民生活创造公平公正的社会大环境,一切以为人民创造美好幸福生活为价值追求。与此同时,美国梦也有效地整合了美国社会的最大共识,在创造社会机会平等、国民创新精神激励机制等方面为中国提供了有益借鉴。因此,应当以包容互鉴的态度来看待中国梦与美国梦二者间的相通性,在世界历史坐标系上找准自己的参照系,以推动中国梦与世界梦的呼应与融合。
(作者为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系宁夏大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中国梦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研究”的阶段成果,项目编号:SK1332)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