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就要聚焦人民实践,集中人民的智慧,创新话语体系。哲学社会科学从来都是时代的产物。人民具体的、多样的、不断发展着的实践构成了时代的实际内容,它不仅提出了时代的问题,还包含着对问题的解答。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真正解决时代问题,就必须始终聚焦于人民的实践活动,始终向人民的实践敞开,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们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人民的思想情感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但也是最生动最具体的,人民的知识经验是最丰富最实际的,人民的创造力也是最持久最伟大的。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真正把握时代,必须要真正理解和表达人民群众的思想和情感,集中人民群众的经验和智慧,如马克思所说,把人民的最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都汇集在自己的思想里,而不是面壁虚构,自作聪明地从头脑中想出一套东西,或者生搬硬套地从历史经验和外国经验中照搬一套东西,把它们强加给人们。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真正为人民所掌握,就要用人民群众懂得的语言使思想转化为人民群众的生活智慧和改造世界的有效思想武器。要把深邃的理论用质朴的语言讲清楚,把深刻的道理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说明白,使抽象的理论逻辑转变为鲜活的生活逻辑。唯其如此,我们才会真正提出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概念和理论,创新学术话语体系。这样,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变成用玄妙、晦涩的语言去构造的抽象、神秘体系,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也不会变成纯粹学术沙龙中的自由闲谈和窃窃私语。
在哲学社会科学的实际研究中,要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并不容易。这里有主观因素的制约,也有客观因素的制约。在私人利益与人民大众利益并不完全一致时,私人利益往往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诱使人们主观上偏离人民大众立场。即使主观上想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但是由于思想方法不对头,也会不了解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和愿望,不能实际地把握群众的真实利益之所在。因此,要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关键在于我们的研究工作者要对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有着真挚的爱,始终把自己看作人民群众的一员,去体验、分享、拥有人民群众的生活世界和情感世界;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路线,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入到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之中,在这一过程中集中人民的经验和智慧,了解人民的利益、愿望和要求,把握人民面临的实际问题,产生正确的思想和理论,并将这种思想和理论运用到人民实践中去,指导社会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对它进行检验、鉴别和修正。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唯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人民利益标准,聚焦人民实践创造,汇集人民思想智慧,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才有可能立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中心、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