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荣臣: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思想(2)

张荣臣: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思想(2)

深化改革必须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中国的改革开放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算起,到2016年已有38年的历史了。毛泽东同志说过:“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38年对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高度垄断的体制所进行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今天改革面对的问题主要已不是过去的问题,而是在改革过程中形成的新的问题。计划经济条件下单一的利益主体已不复存在。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形成了利益主体多元化和利益关系多元化的格局,形成了复杂的社会阶层结构和利益主体结构,利益诉求的多元化是必然的。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所谓的“全面”,强调的是改革不是一个或几个方面、一个或几个领域的事情,而是涉及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事情;所谓的“深化”,强调的是改革不是浮游于表面的、或到哪一层面就适可而止的事情,而是要不断向纵深推进。

全面深化改革对全党全社会提出了新要求。因为全面深化改革任务艰巨、矛盾繁多、利益复杂,既是对全党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一个新考验,又是对全社会凝聚力向心力的一个新考验。利益诉求的多元化反映到党内来,党内有的人不是全心全意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而是置党性党纪于不顾,更多地考虑的是个人或者小团体的利益。而利益诉求的多元化影响到社会,必然造成利益诉求的多样化。人民群众的利益是由各方面具体利益构成的,市场经济越发展,这一现象表现得越明显。群众的阶层分化越明显,提出利益诉求的多样化也就越明显。党内和社会上存在的这些问题反映到现实中,就是整个社会的向心力不够、改革的动力不足、改革的目的不明确。如果说我们通过38年的改革,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那今天值得引起注意的就是社会群体的碎片化开始显现。任何一种改革,如果没有社会的基本共识,都是不可能成功的。中国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需要的不是空泛的议论,而是凝聚全社会的共识,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真正使改革实现全面地向纵深方向推进。

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这既是改革的目的,也是改革的动力。今天的人民群众,既非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时期的人民群众,也不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的独立性、民主意识都比过去大大增强,特别是人民群众的阶层分化日益明显。如何看待社会阶层的分化问题,需要从执政党的理念来审视。对于执政党来说,所有的政策措施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该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人民群众的利益。在这里更需要注意的是,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如何更好地代表社会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这是改革过程中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

中国共产党必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观,要坚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让人民群众更体面地生活。由此,我们要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思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哪些制度设计和政策规定是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要求的,哪些是不符合的。符合的我们继续坚持,不符合的就要坚决改正。那些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体制和机制是我们要维护的,那些靠权力垄断获取不当利益的既得利益格局是我们要打破的,这才是我们深化改革要做的。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