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召政:张居正与万历新政(3)

摘要:熊召政先生从事文学创作三十余年,沉迷于国学及中国历史的研究二十余年,有着深厚的文史底蕴。他耗费十年心血完成的四卷本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获得了我国第六届茅盾文学奖的第一名和第十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本文从三个维度展开:一是关于改革的背景,二是关于改革的进程,三是关于改革的启示。究竟我们将从张居正的万历新政中汲取到哪些政治营养?增长哪些改革的智慧?借鉴哪些管理的艺术?本文将为您解答。

大臣于是在白天把整个紫禁城的几个门堵住,怕武宗离开,结果晚上武宗吊着绳子从护城河跑了。第二天大臣到沧州赶上了,武宗说你们谁再敢追赶我,就撤你们的职。就这样,他跑到了大同,在那儿住了半年不肯回来。关于武宗胡闹的故事很多,这里不多说了。

再说接他位子的世宗皇帝,武宗皇帝一辈子胡闹,不要说生儿子,连个公主都没生下来。那谁继承皇位呢:主持这件事情的首辅叫杨廷和,他从武宗皇帝的近支里面找到了湖北钟祥兴献王的儿子朱厚熜,他是朱厚照的弟弟,他们是一个爷爷。杨廷和征得武宗母亲的同意,请朱厚熜进京。告诉他可以继承皇位,但有三个先决条件:

第一,兄终弟及,父死子承,这是明代传位的规矩。因此,朱厚熜必须履行手续,过继给武宗的父亲,这样叫承祧,才符合兄终弟及的传位要求。

第二,年年的国家大祭,清明节你去烧香磕头,只能给武宗皇帝父亲磕头。作为在位皇帝,应给上代皇帝磕头,这是公祭。但不能给自己的亲生父亲兴献王磕头。因为办理了过继手续,从名义上说,兴献王就变成了叔父。

第三,武宗遗诏中所宣布的给他当政期间所制造的冤假错案一律平反,继任皇帝要认这个账。武宗死时并没有遗诏。而是杨廷和替他起草并颁布了遗诏。诛除了武宗身边的佞臣,并平反了大批冤假错案。因此大得民心。杨廷和之所以提出这一条,也是怕朱厚熜登位后不认账。

朱厚熜当时十九岁。他听了这三条全都答应。因为他知道,若不答应就当不了皇帝。审时度势,权衡利弊,所以全都答应。但等到他真接过了传国玉玺立刻就变了脸。有一天他把大臣找来谈话,他说我就闹不明白,怎么我的父亲成了叔父,我的叔父成了父亲呢,这个不妥。杨廷和说,这个不可更改,这是国家传位的形式,而且你也是同意了的。就这样,皇帝开始和首辅两人闹起了矛盾。

但是,19岁的世宗毕竟是一个说一口湖北话的毛头小伙子,尽管是皇帝,满朝的文武大臣却是听杨廷和的。这个时候有一个考中进士还没有分配官职的人名叫张熜,已经46岁。他想,我46岁才考中进士,当三年县长,不出差错才可以升到一个同知,相当于副地级,再过三年,干好了当一个地市级一把手。再往上走到副省级可就难了。而且年龄不饶人,离六十岁只差十四年。把年龄账一算,张熜决定走快捷方式。于是,他就写一篇奏章给皇上,大意是皇上一定要把自己的父亲立为兴献皇帝。他说,哪有自己的儿子当了皇帝而父亲不是皇帝的?朱元璋就把自己的父亲立了皇帝,皇上不能认别人的父亲做皇帝,你自己有父亲。嘉靖皇帝很高兴,一打听,写奏章的是一个新科老进士,眼下连科级干部都不是,他说这个人我要见见。但他见不上,杨廷和听说这件事很不高兴,指示吏部把张熜弄走。于是,吏部把张熜分配到南京刑部当一个小官。嘉靖皇帝也不是省油的灯,熬了两年,等杨廷和因为丁忧回四川老家守制。文官系统走了一个铁腕人物,再不是铁板一块了。于是,嘉靖皇帝就以选拔人才充实内阁的名义,提了一个名单,共有八个人,其中就有张熜。但是摆在第一的是杨廷和的儿子杨慎,武宗时正德十六年状元。嘉靖这么做,也是一种调和政策。

杨慎当时已经是个司局级干部,他得知这个名单后,就回了一封信给皇上说,皇上如果觉得我杨慎是人才,就提拔我。如果你觉得张熜这样的人是人才,你就提拔他。我耻于和他为伍,你一定要用他,就把我的名字去掉。杨慎也算是“太子党”了,但有骨气。看到这封信,嘉靖皇帝气七窍生烟,最后皇帝大打出手,将反对他的人尽数严惩,这就是有名的“大礼案”。

嘉靖皇帝在位四十五年,政治上乏善可陈。概括起来,有三件荒唐事值得说一说:第一件便是已经介绍的“大礼案”。

第二件,给自己的父亲修一座皇帝陵。兴献王封地在湖北钟祥,明朝叫安陆府,为了让家乡成为“龙兴之地”,他决定把钟祥这么一个小县升为国家的直辖市。在他执政期间,国家有三个直辖市。北京叫顺天府,南京叫应天府,他把家乡搞成奉天府,并在那里修了一个假皇陵,今天也成了世界文化遗产。皇帝要抽筋,谁也没办法,你都挡不住,因为最高的权力在他手上。

第三件事情,是崇尚道术,炼丹吃药。为什么要崇尚这个东西呢?一个目的,要长生不老。明代最长寿的皇帝就是开国皇帝朱元璋,也就活了65岁,燕王活62岁,仁宗皇帝活48岁,宣德皇帝活36岁,30多岁死的皇帝在明代屡见不鲜。武宗死时只有33岁,如果他再多活十年,皇位就可能轮不到朱厚熜了。今天的人,想长寿都去找医生,而嘉靖皇帝却找道士,给他炼各种各样的丹。每天就吃那些丹。由于这一嗜好,他判别一个官员的好坏首要的一个标准是看他对炼丹的态度。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