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召政:张居正与万历新政(2)

摘要:熊召政先生从事文学创作三十余年,沉迷于国学及中国历史的研究二十余年,有着深厚的文史底蕴。他耗费十年心血完成的四卷本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获得了我国第六届茅盾文学奖的第一名和第十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本文从三个维度展开:一是关于改革的背景,二是关于改革的进程,三是关于改革的启示。究竟我们将从张居正的万历新政中汲取到哪些政治营养?增长哪些改革的智慧?借鉴哪些管理的艺术?本文将为您解答。

日后张居正当了首辅以后,对李元阳与顾燐两位先生终生感激。张居正23岁顺利考中进士。古代的进士相当于我们的博士,三年一考,每一次取260名左右。再在260名里面选20名成绩最好的,最有培养前途的人,进入翰林院深造,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博士后。这20个人有三个人是不用测试直接进来的,就是状元、榜眼、探花,除了这三个人还有17个名额,这一年就有张居正。

这20个人我们今天称为博士后,明代叫庶吉士。从朱洪武的后期一直到明朝灭亡,首辅全部出自于庶吉士,能够选上庶吉士,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驶入了选拔领导干部的快车道。

庶吉士毕业以后,有三种前途:第一是词臣,就是给皇帝起草檔、起草圣旨的,叫待诏;第二种叫讲臣,就是给皇帝当老师的,叫侍讲;第三个,给国家编制各种制度及研究历史得失、研究国家政治走向的,叫编修。待诏、侍讲、编修全是作案头工作的读书人,而且都是这二十个人中产生的。

张居正两年庶吉士毕业就25岁了。这个时候朝廷的政权握在一个大奸臣严嵩的手上,国事一塌糊涂,张居正毕业以后的第一个职务是编修,他刚参加工作就给皇帝写了一份奏章,陈述国家应该从五个方面进行改革的必要。其中有一条是批评官员的党同伐异、贪污渎职等行为。这是一封很厉害的奏疏,弄不好就会大祸临头。但是很奇怪,从张居正自己的专集当中,明史所有的记录里面没有就这篇文章的后果给予交待和说明。嘉靖皇帝有没有批示,严嵩看过以后有过愤怒没有,都不得而知。而这份呼吁改革的奏疏有些地方是影射了严嵩的,当时反严嵩的人很多都被处死或被流放。我猜想是当时的翰林院主管徐阶保护了张居正。这个人是张居正的政治导师,他是上海松江人。在明代上海是一个小镇子,松江是大地方。徐阶这个松江才子是一个老谋深算胸有韬略的政治家。江南的政治家的特点是隐忍,他们知道做事的节奏。徐阶心中觉得严嵩是一个奸臣,但是现在碰他就会自取灭亡。

张居正上《陈五事疏》时,徐阶是他的顶头上司,他很喜欢张居正,但他知道,现在去和严嵩斗是飞蛾扑火。政治上承认道德,但政治更承认成功者。你首先是把自己保护起来,然后再图进取。所以,我估计是徐阶采取了保护措施,没让他把奏疏送出去。

张居正从担任编修开始,到他42岁当次辅,这17年的时间国家掌控在嘉靖皇帝手里。明代由盛转衰是从武宗开始的,就是世宗皇帝的前任。武宗皇帝朱厚照当了18年皇帝,世宗当了45年皇帝,两个人实际掌控了国家62年。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到今年是60年。60年一个甲子,国家要做多少的事儿啊!,我们国家从1978年国民经济崩溃,邓小平开始倡导改革,到现在成为世界的强国,仅仅才30年。可是明朝这两个皇帝62年,江山社稷被他们折腾得奄奄一息。

武宗皇帝好玩儿,15岁继承皇位,33岁死,整整玩了18年。武宗当皇帝第二年大婚。我们老百姓结婚是一个男的跟一个女的结婚,皇帝是一个男的跟一群女的结婚。由太后主持,一个专班在全国选美选出的一群女人,但他一个都不爱。他是典型的家花不如野花香。在太监的怂恿下,他首先喜欢波斯人,就是今天的伊朗、哈吉克斯坦、土耳其这一带,当时中国的北京是一个移民城市,侨民比今天要多很多,中东、南亚的人很多在北京定居。波斯人玩腻了,然后就是印度的,很胖的美女。武宗不但猎艳,更是猎奇。他利用国家的资源,为自己的享乐服务。每天他就成了嘉年华的总导演。怎么玩得轰轰烈烈,怎么玩得荡气回肠就怎么玩儿。

有一天有人跟他讲,大同出美女。大同女的好。中国的美女分成四大派:大同婆姨、泰山姑子、杭州船娘、扬州瘦马。大同婆姨摆在第一。武宗一听,动心了,立刻就想去大同。按明朝规定,皇帝是不能离开紫禁城的,皇帝离开紫禁城必须征得文官系统的同意。武宗不管这些,他把首辅找来,说我要到大同去。首辅说你不能去,天子的办公室就在文华殿,乾清宫的上书房,这是你处理国事的地方。武宗说我要去看看边疆怎么样了?首辅说你可以任命各个方面的大臣,军事的、行政的、漕运的、管理百姓的、管理牧马的,方方面面的责任都由大臣来承担,皇上的职责是管理这些大臣。

武宗一听,第二天又把吏部尚书找来了,指示他起草,说朕现在要任命一个大将军去视察大同到榆林等西北边境。吏部尚书问他这个大将军是谁,武宗说这个人叫朱寿。吏部尚书不知道朱寿是谁,想问又不敢问,只得照办。任职通知书以圣旨的形式办妥。那一天,宣旨朱寿接旨,武宗自己跪下来了,他说我就是朱寿。他自己给自己下了圣旨,然后就跟首辅讲,我现在已经得到圣旨让我去视察大同,我现在得走了。这个故事听来像是笑话,但却是真实的历史。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