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召政:张居正与万历新政(6)

摘要:熊召政先生从事文学创作三十余年,沉迷于国学及中国历史的研究二十余年,有着深厚的文史底蕴。他耗费十年心血完成的四卷本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获得了我国第六届茅盾文学奖的第一名和第十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本文从三个维度展开:一是关于改革的背景,二是关于改革的进程,三是关于改革的启示。究竟我们将从张居正的万历新政中汲取到哪些政治营养?增长哪些改革的智慧?借鉴哪些管理的艺术?本文将为您解答。

这个问题上,是张居正也是做得非常出色的。孟子说了一句话:“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这实际是告诉当官的,当官要当得好,把方方面面的代表人物全部照顾好,政权就长治久安。但是人的基本的性格是趋利的,最后强势越来越强,弱势越来越弱。政治家管理国家就是让强势这部分得到遏制,让弱势这一部分增加社会福利与权益。政治家平衡各种利益集团,不能像孟子那样谦谦君子不得罪于巨室,而是必定要得罪于巨室。

当时朝廷的开支很大,大臣们离开北京到外地去上任,一路上住的都是国家的宾馆,国家的交通工具,仅此一项,一年的开支上百万两银子,非常之大。官员们出行由国家买单,也还说得过去。但到后来,官员的七大姑八大姨,都享受这种待遇,国家的接待费用就呈几何数级增加了。

还有就是,削减皇室开支。这是最得罪人的,这也为张居正悲剧一个很大的起因。古代的皇帝们,国与家是不分的。在他们看来,这个国就是我的家,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张居正改革就是要把国和家分开,分灶吃饭。所有的赋税收入进入国库,而所有矿山收入和榷场收入由皇帝开支。过去是混在一起,皇帝想用钱就到国库支取。张居正硬是要分灶吃饭,国就是国,家就是家。皇帝赏赐身边的宫女,给太监发工资是根据皇室的收益来决定。国家的收入用于行政的开支,军费的开支,河防水利的开支,赈灾的开支,这个分灶吃饭,遏制了皇室的膨胀。

张居正铁面无私,对皇帝也一样。他在回家葬父的路上,皇帝要调二十万两国库银给后妃做衣服。内阁留守大臣不敢作主。把皇帝的批示八百里加急送到他南行的路上,他照样阻止了。他真正铁面无私。对皇帝他都这样,对别的人就更不用说了。比如对待孔圣人,历代封的衍圣公都是孔圣人后代,明代为了尊重知识分子,尊重读书人,允许衍圣公每年到北京见一次皇帝,皇帝请他吃一次国宴。就这么一个活动,却变成了衍圣公敛财的一种方式。他每年带着他山东的土特产一二百辆车子出发,浩浩荡荡往北京出发了。一路上他有皇上的圣旨,一切费用由政府买单,而他卖的东西全归自己。到北京住下来,又把北京的好产品买一大堆一路往回卖,他的朝觐活动成了一个流动的超级的商场,老百姓非常抱怨。

张居正针对衍圣公的行为,也来个约法三章。第一,规定随从不能超过20人;第二,三年一次,不用每年来,也不准买卖。治好了衍圣公,又治江西的龙虎山的张天师。同衍圣公一样,张天师也是世代袭封。首先,张居正将张天师的封号由二品降为六品,收回玉印。并且增加很多约束。他对每一个领域里面的势豪大户、王公贵族,都铁腕治理。

改革六年之后,国家财政实现了根本好转。张居正决定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实施的前提是清丈土地。当时富人侵占的土地很多,不缴税费,因为土地没有登记。张居正利用三年的时间清出来的土地增加了500多万公顷,仅这一项收入就是全年军费的开支,他就因为收了这个钱所以修起了明长城。

一条鞭的实施,让老百姓在这场改革中得到了实惠。过去交税钱,交粮,交差,交钱是分开交,老百姓交一担粮食最低也要一担三斗,那三斗叫损耗。层层盘剥。一条鞭改成交钱,中央财政拿钱收你的粮食,老百姓就没有受到盘剥了。还有就是将差役、杂役统统按田亩折成银钱交付。这样不但便利了老百姓,也让社会得到了发育,大量的流民有了新的工作。像修河堤的,专门搞运输的,各种劳动组织出现了。再就是流通市场得到迅猛发展。山西的钱庄出现了,当时,全世界流通的白银大约7千万两,差不多五分之二在中国流通。中国的金融业突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