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元春:结构性问题依然是当前经济面临的核心问题

刘元春:结构性问题依然是当前经济面临的核心问题

年初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但经济结构在各类改革和结构性政策的作用下明显改善。经济运行中难点与亮点并存,增加了我们科学判断经济形势的难度。这里的关键,是要辩证认识当前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和主要矛盾。我们既要看到我国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趋势,也要清醒认识到我国发展中仍然存在不少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结构性矛盾,依然是推动我国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根本办法。

新动能培育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需关注旧动能弱化带来的缺口。今年上半年,我国新的发展动能不断积聚成长,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持续涌现。1—5月,网上零售额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为27.7%;创新主体继续大幅增加,5月份新增企业48万家左右;工业中包括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业等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增长,高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体增速。经济发展规律表明,一个产业从基础研究突破、技术转化、市场培育、产业转化、产业扩张到产业的全面市场化,往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周期,且目前所期待的新技术革命和新产业革命仍处在孕育期,这就决定了这些新产业和新技术尚难以从根本上替代传统产业和技术。从目前的国民经济核算指标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足10%,新业态占全国贸易总量的比重较低。因此,我们仍需高度关注旧动能弱化带来的缺口。通过结构性改革盘活存量、优化资源配置效率,依然是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关键所在。

产业结构调整继续取得新进展,但推进结构性改革的任务依然紧迫。上半年,我国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在投资增速下降的同时,消费占内需的比重持续上升,消费驱动力有所强化;在工业出现低迷的同时,第三产业增长迅速,服务主导型增长开始出现;在传统产业增长式微的同时,新产业连续多年增速保持在两位数,新经济开始在中国经济大舞台上崭露头角。但我们也需要看到,我国经济还存在不少长期积累的结构性、体制性、素质性矛盾和问题,特别是产能过剩现象比较严重。如果不及时清除这些障碍,无论是传统动力还是新动能都难以正常发挥作用。比如,一些“僵尸企业”已经成为新动能成长和旧动能改造的“拦路虎”,不仅导致这些行业的绩效大幅下滑,而且占据了大量市场份额和银行信贷资源。再如,金融行业与实体产业间“脱实向虚”的结构性问题导致大量资金在金融领域打转,无法进入新兴行业之中,从而使中长期产业政策难以有相配套的货币政策。由此可见,结构性问题仍是制约当前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加快推进结构性改革的任务依然紧迫。

宏观调控政策取得明显效果,但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近几年来,我国始终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方式,财政政策加力增效,货币政策灵活适度,使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7%,就业增速、消费支出、物价水平等指标均保持稳定,经济运行总体平稳。这是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国内大力推进结构性调整大背景下所取得的来之不易的成果,其中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需清醒地认识到,传统的总量调控政策虽然能够帮助稳定短期经济增长,但对于解决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作用十分有限。我们必须避免通过投资拉动的“老办法”来稳定经济增长,否则短期虽然可能见效,但从中长期看会延缓结构调整的步伐,甚至会提高经济风险发生的概率。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有周期性、总量性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最突出,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宏观调控时,必须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深化改革作为解决发展问题的主要抓手,处理好短期稳增长与中长期调结构的关系。

总的看,今年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有好的态势。但也要看到,国内外环境依旧严峻复杂,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结构性问题虽然得到有效缓解,但远未完全解决。在今后的工作中,无论是短期稳增长、中期促改革还是中长期培育新增长动力,都必须将解决各类结构性问题作为着力点和落脚点。唯有继续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存在的结构性问题,重塑经济增长动力和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