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长征路,给精神站立找个支点(2)

重走长征路,给精神站立找个支点(2)

当下时代,浮躁的城市里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背后掩盖不住空虚的灵魂,漂浮着一群不知到该往哪里走的人,“人”字本身在失真。古罗马诗人贺拉斯说,灵魂如果没有确定的目标,它就会丧失自己。

是啊,酒池肉林里翻滚,KTV里嘶嚎,朋友圈刷存在感,感觉哪里都有自己,可哪里都找不到自己,人本身被失真了,就像使用了隐身术了一样,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找不到自己,找不到存在的理由,不知道活着为了什么,不明白精神站立的高贵,我们恐惧、害怕,路在脚下,却不知道该往何处去。

《呻吟语·治道》有言:“精神爽奋则百废俱兴,肢体怠弛则百兴俱废。”这使我想起了电影《最后的火车》的画面,在一步步逼近死亡的恐惧旅途中,没有食物、没有水,甚至没有足够的空气的冷酷气氛中,一个年迈的老太太弹唱起了华尔兹,沉浸其中人们顿时觉得车内的气氛变得安宁祥和,觉得在这样一趟绝望的列车上,至少还有华尔兹,至少还有希望。最终全车633个人虽然只逃出两个人,但这种希望还是在被传递下去,为了掩护她们逃跑,全车厢的人开始拼命的大叫大嚷,哪怕有子弹射来也不要紧。大家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希望就不能让它破灭。那一刻,所有被困的人都激动极了,仿佛那重新获得自由的是自己。

而长征何尝又不是一场未知的征途?但先烈们都有一个终极的理想信念在支撑,他们相信“柳暗花明又一村”,相信路终将是越走越宽阔,希望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量。从“长征精神”中我们能够读到,要学会点燃希望的种子,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寻觅不变的力量,那是精神站立的支点,奋斗的信念。长征所经历的不只是肉体的摧残,更是精神的磨难,没有强大的定力和执着的信念,没有为信仰事业催生的高贵灵魂,或许就不会有长征的胜利,不会有今日之和平。一趟“长征”便是一段人生。列夫·托尔斯泰说,所谓人生,是一刻也不停地变化着的,就是肉体生命的衰弱和灵魂生命的强大、扩大。

我们这一代青年人很有必要了解长征精神和红军故事,因为传承也是一种坚守。在物欲横流的名利场下,比物质条件更诱人的,是精神和文化。

互联网下滋生的“网红”,一个个粉妆登场如跳梁小丑般扭捏,由此而生的“网红经济”,进而衍生“互撕经济”,一大波人趋利而往不绝于途,原来撕逼也可以赚钱,怪哉!

由此,网络编织的这个世界便伤痕累累,撕与被撕折射欲望矛盾冲突的不可调停,盘算各自的“小九九”,谁也不肯相让,到头来却是鹬蚌相争,让渔翁得利,而互撕者不过是抖落一地鸡毛,演了一场闹剧。

何也?窃以为还是找不到自我的恐慌感使然。重走长征路不是呼吁人们过“苦行僧”式的生活,而是从喧嚣的都市走出来,走上另一条“救赎自己”的道路。被互联网放大的围观与冷漠越来越让人不安,煽情与虚假情怀充斥视野,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看似熟悉的面孔,却变得不真实。

就像2014年左力决定独自重走长征路时,更多的人问他,究竟为什么?几十年前的事和你有关系吗?他的解释如“军人情结”、“换一种生活方式”、“寻找精神力量”等,却抵不过对方一句反问:你有病吧?似乎不带着一点私欲和功利的“长征”,难有说服力。可到底是谁病了呢?

或许那个叫潘亚当的美国人重走长征路的体验能给我们一点思考,他将重走长征路视作学习中国革命史的机会,作为了解今天中国的切入口。他坦言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一代,倾向于把长征定为一个“传奇”,而很少客观辩证地去真正了解它。

是啊,或许每个人都能轻而易举的说出两万五千里的长征,却不知起终点为何地,能吟诵“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豪迈诗句,却不知毛泽东在长征中、在遵义会议上具体经历了什么……

就像崔永元曾发起重走长征路后所说:“我个人的理念,通常是能影响几个就影响几个,当然影响更多更好,你高质量地影响了一个人,也算你没白干。”

诚然,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但能令一个人觉醒,也是一份功德。

五千年的历史传承到今天,我们的民族不能没有人守望历史的星空。历史是存在的根源,遗忘如同一个人的失忆。

而失忆,是泣血的不幸。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网友之家栏目投稿邮箱为:jst71ztz@126.com,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欢迎加入网友之家QQ交流群,2群:531249826,大学生交流群: 522415122。

责任编辑:于川校对:周艳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