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孝泉:英国公投后的欧盟何去何从?(2)

沈孝泉:英国公投后的欧盟何去何从?(2)

第三,欧盟内部利益冲突加剧

欧共体最初是由6个西欧国家组成,经济发展水平相近、政治理念相同,因此欧共体的发展十分顺畅。随着欧洲一体化的推进,欧共体发展成欧盟,成员国数量不断增加。特别是2003年波兰、捷克、匈牙利等10个中东欧和其他地区国家加入欧盟后,欧盟成员国不仅数量大增,而且发展水平和利益诉求出现了很大差距。这就造成了欧盟的“臃肿”以及决策的迟缓和行动的失灵。

2015年欧洲遭遇空前的难民危机,上百万难民从中东和非洲地区通过地中海和巴尔干涌入欧洲,给欧盟各国造成了巨大压力。因为历史原因和现实利益的考虑,欧盟各国对待难民的态度大相径庭,分歧主要存在于新老欧洲之间。所谓新欧洲即冷战结束后入盟的中东欧国家,老欧洲是指目前在欧盟内居主流地位的西欧国家。欧盟制定了应对难民潮的计划,但是没有得到各成员国的一致赞同。德国是接纳难民最“慷慨”的国家,默克尔总理提出准备接纳80万名难民,德国民众送上饮食、安排好住处,热情欢迎难民的到来。但是,匈牙利、波兰、捷克和斯洛伐克等中东欧国家一直反对欧盟的安置计划。斯洛伐克总理罗伯特·菲佐表示,绝不能“一早和数万计的阿拉伯人一起醒来”。匈牙利还在边界上筑起了铁丝网,拒绝难民跨进国门。这种冷漠做法引起一贯标榜人道主义的西欧的强烈不满,双方公开打起了口水仗。中东欧国家指责默克尔的“慷慨”表态不负责任,助长了难民涌入欧洲的势头,局面更加失控。值得一提的是,德国的做法也受到法国的指责,法德轴心在难民问题上失去了作用。欧洲作为一个整体难以提出和执行统一的难民政策,因而反应迟缓、行动不力。在国际社会“自私”、“冷漠”、“虚伪”和“出尔反尔”的指责声中,欧盟的声誉一落千丈。

2010年的债务危机重创了欧洲经济,欧元地位岌岌可危。在如何应对这场危机问题上,欧盟内部出现了严重分歧。德国的经济实力最强,救助希腊等重债国的贡献最大,因此德国在应对债务危机中掌握了话语权。德国向希腊提出了严厉的财政紧缩计划,并且以此作为提供救助的条件。希腊难以接受紧缩政策的严苛条件,几次扬言要退出欧元区相威胁。法国对希腊的困难予以理解,提出了以刺激增长为核心的应对方案,这个方案得到了意大利等南欧国家的普遍认可和支持。于是,欧盟内部出现了“财政紧缩”与“刺激增长”的激烈争论,两者针锋相对、互不相让,这使得欧盟在应对债务危机、促进经济复苏上耗费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欧洲经济的复苏。

法德两国在应对难民问题和债务危机上出现了严重分歧,除了自身利益关切不同外,其背后还有争夺欧洲事务主导权的较量。欧洲一体化一贯是法德轴心来加以推动的,号称欧洲建设的“发动机”。现在,翅膀硬了的德国试图一家独大,而不甘落后的法国则竭力遏制德国。法德失和,欧盟缺少了前进的推动力量,这也导致了欧盟的停滞不前。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