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伟:城市河流也有生命(2)

李建伟:城市河流也有生命(2)

互动共生彰显河流生命力

有了清洁的水源,不等于河流就拥有了全部的生命。一条河流短则几公里,长则上千公里,其生命的张力既体现在空间上,也表现为时间上的动态历程。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全面系统地从时空规划上找出路,让河流游走的每一片土地都充满生命的期待和无尽的遐想,让河流经历的每一个时刻都奏响精彩的生命乐章。

当城市中只有一条受到建筑挤压的河道时,为了抵御雨季从城市通过的大量洪水,势必要修建很高的堤坝。河道越窄,堤坝就需要修得越高,这似乎成了唯一选择。让我们换个思路:如果能就地规划、设计一些支流,那么就既可以分担主河道的行洪承载能力,又可以为城市增添新的水系景观,同时也可以为补充地下水源提供更多空间。同时,雨水通过这些支流进行分散,洪峰期的水位就会下降,堤坝也就可以适当降低甚至完全去掉。此时的河岸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生态驳岸,水生植物和动物在此栖息、生存,人与自然在此互动共生。

谈到河流的空间规划,不能忽视河床滩涂的特殊作用。河床是河流赖以生存的空间领地,尤其是河滩湿地能否得到符合生态规律的保护,是维持河流健康生命的重要要素。那些把河滩公园化,从而破坏河滩湿地的做法并不可取。事实上,在城市河流中最能体现荒野一面的,就是由洪水涨落造就的滩涂湿地景观。

将宝贵的雨水留在城市

过去我们对雨水缺少足够的重视,认为那是洪水猛兽,急忙用管道排走了事。结果怎样?城市地下水位在逐年下降,降到我们都不知道这些珍贵的水资源去了哪里;与此同时,河流水位却开始上涨,洪水泛滥……因此,作为自然水系的主要来源,河道流域范围内的雨水应该尽可能多地留存在城市中。

雨水落到地面后渗透形成地表径流,汇成溪流、湖泊,最终汇入河流、大海,这是正常的雨水循环过程。当城市的地表结构改变后,这个过程就完全被打破了。如今的大多数城市,50%以上的水都从地表流走,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够渗到地下。为什么?我们的城市已经不能蓄水,来自雨季的大量降水落到硬铺装地面,只能通过排水管道直接排到河流里。

城市的河流是如此的珍贵,不好好保护,人类生存所依赖的自然水资源就会慢慢消失。如果说自然的河流湖泊是城市的一级水系,那么城市建设用地内部建立起的雨水收集系统就可以看作二级水系。有了这两级水系网络,城市里的雨水就能够通过绿地空间蓄存下来,并找到理应去的地方。同理,社区里形成的一些雨水收集系统可以作为三级水系网络。

建立城市生态雨洪调蓄系统是项系统工程,只有通过城市绿地、河沟、池塘及城市广场等公共空间形成一个完整的水循环系统,才能有效地补充城市地下水,实现雨水平衡,减轻河流泄洪负担,建立起健康、有效的水生态环境。

总之,我们应该更多地站在河流的立场上,对河流生态进行深入研究。试想一下,如果洪水期水有地方可去,枯水期水有地方可来,那么河流就可以不设堤防,城市也就有了一个亲水的公共空间带。唯有如此,“母亲河”才算真正恢复了往昔生机,成为一条生动而美丽的河流。

(作者单位:东方园林景观设计集团)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