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斌:化解经济运行的“两难选择”

夏斌:化解经济运行的“两难选择”

当前,我国国民经济的调整转型正处于关键时期。调整转型意味着经济增速下降。在增速下行过程中,从实体经济看,产能过剩、投资减少,销售收入下降、利润下降。从资金层面看,随着企业营业收入的下降,金融机构过去发放的大量贷款和融资将出现不同程度的本息偿还困难。因此,调整转型中,除了会出现一批企业减产、破产,工人失业增加的压力外,金融机构将出现大量的坏账和资本损失,这是必然的,是市场经济的内在逻辑。

当前的经济,不刺激不行,经济与社会难以稳住。但是过度刺激也不行,刺激空间缩小只能给未来埋下更大的隐患。这正是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两难选择”。

面对“两难”,我有一些观点。一是守住两条底线,想尽办法避免系统性的金融风险,想尽办法避免社会不能容忍的失业局面。

二是承认损失,统筹安排。经济由过去长期“超级繁荣”转向常态、健康发展中所暴露的存量风险,这是已发生的损失,必须承认。对在“三去”中形成的损失,必须尽快研究制定统筹解决的方案。

三是倒逼改革,抓住重点。抓改革到底抓什么?我认为中国经济改革的命穴是国企改革,落实“三去”不能“管人不管企”,应借解决这一轮“三去”中损失资金的统筹安排,解决中国经济今后长期稳定发展中早晚必须解决的“社会安全阀”问题。目前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主要表现为财产收入,把土地改革中间的增值收益回归农民,这是中国农村巨大的需求潜力,也是中国城镇化重大的发展空间。

最后一点,我认为应该实事求是容忍减速。随着服务业占GDP比重不断提高,我国GDP每增长一个点所创造的就业人数已从危机前的90万人增长到2015年的193万人。由此推算,2016年GDP增速即使降到6%,就业人数仍可达到1158万人。因此,结合当前及未来几年国际和国内政治、经济变化的新情况、新态势,对经济增速应持实事求是的态度。能否对我国经济增速的减慢多些容忍?若能对我国GDP增速这一纲举目张式的指标和要求,在后几年有些弹性,则其他各项工作可能就不至于太被动。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番目标,若经过举国上下齐心协力,在经济适当减速的环境中实现了,即以弹性的经济增速实现人均收入翻番的既定目标,则意味着到2020年,我国的经济结构将会更合理,社会会更和谐。

(作者为国务院参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