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贤形象重塑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原因,乡绅、乡贤形象曾长期遭到负面评价,在当今新的历史条件下,客观地还原历史,塑造真实丰满的乡贤形象,是文学创作需要面对的课题。遗憾的是,文学创作对当代新乡贤形象的表现和反映远远不够。特别是面对新世纪以来农村的巨变,乡土文化的重建迫在眉睫,需要更多的文学创作从人性、历史和审美的维度更真切地关注乡贤形象重塑和乡贤文化重构,挖掘新乡贤身上所葆有的人文关怀、乡土情结和现代特质,折射出农村未来的方向,唤醒更多读者的现代乡村意识。
文学参与乡贤文化的重建,除了前述文学创作的积极介入之外,也需要更多文学研究者的关注。然而,到目前为止,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对乡贤形象和乡贤文化的关注几乎空白,当代文学批评界对乡贤文化重建的介入则更加匮乏。
文学研究参与乡贤文化重建,首先要进行艰苦扎实的基础研究,比如对民国以来中国现代乡贤书写的史料文献进行搜集发掘和整理汇编,为文学现象和文化理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材料。同时,通过田野调查研究了解目前乡贤文化和乡村文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为文学创作提供参考。
文学研究参与乡贤文化重建,需要文学研究者更多地关注乡贤文化与当代文学的复杂互动,特别是要探索文学参与乡贤文化重建的路径。比如,对现代文学中乡贤叙事的文本进行全面分析和解读,系统研究百余年来现代文学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与乡贤文化的历史纠葛与现实互动,研究文学书写如何表现乡贤文化的历史过程,为文学参与乡贤文化乃至乡村文化建设提供历史依据;探讨文学参与乡贤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与当代意义,为乡贤文化和乡村文化建设提供文学路径和理论支撑;通过对文学中乡贤文化传播历史的研究,揭示乡贤叙事的意识形态传播策略,阐释文学传播在乡贤文化重建中的功能和意义。
乡土文学寄寓着人们的乡愁,乡愁牵动的是远离故土的当代人的灵魂。作为滋养生命和灵魂的文学,参与到乡贤文化和斯文传统的重建中,就是对文化之根的接续和葆养。
(作者赵普光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李静为《江苏社会科学》主编)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