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治”不了武媚娘(3)

李治“治”不了武媚娘(3)

教育失误:一味强调乖忽略果敢坚忍

这样一位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根本没做接班人培养的乖乖子,历史却忽然点中他了。

公元643年,李承乾以一场流产的政变结束了自己荒唐的太子生涯。唐太宗和大臣们经过反复商量,决定立晋王李治为太子,因为他没有派系色彩,他上台能让李承乾及其政敌魏王李泰都得到保全。李世民这一决定显示了明君本色,司马光也赞扬说:不以私废公。

武媚娘应感谢晋阳公主

消息一出,百官高呼:晋王仁孝,万岁。仁孝,也就是乖乖子。既然乖乖子上位了,就不用担心将来会出暴君毁灭江山。但毕竟皇帝这个工作是个技术活,仁义、权谋、仁慈、果断都要俱全,李治同学仁义的素质多得掉渣,可是果敢、权谋方面得补课。而唐太宗的教育没有雪中送炭,反而是锦上添花。

史上有这么一段佳话:某日,吃饭,太宗对太子说:你要知道耕种的艰难,就不愁没饭吃。某日,骑马,太宗对太子说:你要是节省马力,就能经常骑它。某日,泛舟,太宗对太子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爱惜民力,轻徭薄赋,在任何朝代都没错。问题是唐太宗在进行重复教育,李世民老师可能不知道,重复教育很不利于素质的提高,如同一个高三生重读次数多了,可能越读越蠢,离重本越来越远。

其实孔子在这方面早就有示范。有一次,弟子子路问:“听到真理就马上去行动吗?”子曰:“有父兄在,怎能轻举妄动?”冉有问:“听到真理就马上去行动吗?”子曰:“是的。”公西华问孔子,怎么两位同学问同样一个问题,指导却不一样,孔子说:“冉有性格谦让,所以要鼓励点;子路性格过人,所以要稍稍抑制点。”唐太宗应该学习孔子,在教育中多给点进取性的因素。

还有三国时一则案例。蜀国大臣孟光问太子刘睿(阿斗的儿子)的教育,老师郤正说:“太子侍奉双亲虔恭,接待大臣仁恕。”孟光不以为然地说:“这些都是普通人家的教育,我问的是权略方面的培养。”

唐太宗对李治的教育,就缺乏权谋方略方面的。以至于后来的家业几乎栽在媳妇武则天手里。

当然,站在当今的角度来看,武则天掌权为大唐的兴盛添下辉煌的一笔,有利于历史进步。但我们不妨换个角度,跳到那个时代来说话:一个公司的老板,居然让控股权跑到外戚家去了,还闹得两个儿子被迫害至死,情何以堪?且武媚娘重用酷吏,杀害数万与她根本无利害关系的无辜者,这场人道主义灾难是不能用历史的进步来掩盖的。这不得不责备李治的懦弱。

唐太宗死,武媚娘被削发为尼。李治偷偷去尼姑庵看她,武媚娘拿着扫帚,黯然涕泪,做可怜状。我猜想,此刻晋阳公主阴魂附体,触动了李治心中最柔软最遗憾的一角,他把这种梦魂牵绕,充满遗憾的亲情挪到武媚娘身上,于是,武则天托晋阳公主的福,回宫了。

附:唐太宗写给太子李治的信

两度得大内书,不见奴表,耶耶忌欲恒死,少时间忽得奴手书,报娘子患,忧惶一时顿解,欲似死而更生,今日以后,但头风发,信便即报耶耶。若少有疾患,即一一具报。

今得辽东消息,录状送,忆奴欲死,不知何计使还具,耶耶,敕。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