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曙光:让世界知道中国

陈曙光:让世界知道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中国”,内涵丰富,旨意深刻,对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国际话语场的“中国图像”不是由中国话语塑造的,附着了很多非中国的元素

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让世界知道“六个中国”呢?笔者以为,原因就在于世界不知道,或者说,世界知道的中国有的是歪曲的中国、错位的中国、颠倒的中国,附着了很多非中国的元素;准确地说,西方知道的中国根本就不是真实的中国,而只是西方的某个他者形象。

毋庸置疑,国际舞台上的“中国图像”不是由中国话语塑造的,而是主要由西方的汉学家、中国问题专家以及西方的媒体和政客塑造的,他们大都是戴着有色眼镜来观察中国,以西方的思维方式来思考中国,以西方的话语逻辑来裁剪中国。因此,结果必然是这样:他们说得越多,离真实的中国越远;他们说得越清晰,中国图像就越模糊;他们说得越确定,中国形象就越是被置于悬疑之中。

西方话语中的“中国”,最大的问题是“中国性”的缺席和“西方性”的附着。“中国模式”与“华盛顿共识”中耦合的地方被无限放大,而“中国特色”的成分则被挤压到边缘地带,甚至干脆虚无化。比如,他们认为,中国模式无非是西方模式的复制品,中国模式的出路无非是向西方普世原则靠拢,中国模式的成功无非是为新自由主义增添了又一个成功样本;还比如,西方一些人认为,中国是一个没有自由、没有民主、不尊重人权的国家,中国是一个落后的专制国家,中国是一个没有大国责任感的国家,中国是一个濒临崩溃的国家,中国是一个充满霸权野心的国家。

在国际话语场,“中国”俨然成为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没有自身独特的规定性和确定性,陷入了“没有标准,怎么说都行”的解释怪圈之中。中国的话语劣势主要表现在:话语议题由西方设定,话语规则由西方制定,话语真伪由西方裁判。回顾近30年来的话语变迁,我们惊讶地发现,西方话语对中国“情有独钟”,丝毫不亚于冷战时期美苏之间的话语争锋,“历史终结论”影射中国,“文明冲突论”直指中国,“大国责任论”捧杀中国,“中国崩溃论”棒杀中国,“中国威胁论”孤立中国,“价值观外交”围堵中国,“霸权稳定论”遏制中国,“民主和平论”忽悠中国,“航行自由论”依然剑指中国。此外,西方还在涉藏、涉疆、涉台、涉港、涉恐等问题上制造话题,挑拨离间,混淆是非,试图遏制中国的和平崛起,真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当然,中国以世所罕见的速度崛起,话语体系建设相对滞后也是难以避免的。但时至今日,中国不能满足于行动上的巨人、语言上的矮子,不能满足于扮演轻言少语、无足轻重的巨人角色,中国的发展优势在话语权、软实力方面应该得到相称的体现。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