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买菜,但是我经常逛菜市场,主要看买和卖的人是怎么交易的。结果我发现,卖菜的人不诚实,当然那个卖菜的人不知道是不是农民,也可能是二道贩子。有一次在市场,我看到一个卖蘑菇的,有一个女同志去买蘑菇,拿着蘑菇翻来覆去,问他这个蘑菇怎么都是虫子啊?这个卖蘑菇的人说,这是不打药的有机蘑菇,结果这个妇女就买了一堆。我在旁边看,一眼就看出来了,那个蘑菇是最后一茬蘑菇,那些虫子是打药都打不下去的。
在商品市场的背景下,人性在发生变化。当然我们只要求农民诚实也不太现实,社会都不诚实的时候,你要求某一个特定群体要诚实,很困难。
人际关系淡漠。现在有个问题就是人们没有了感恩的意识和理念,过去我们讲,受人点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现在不是这样了,我们那里有个学生是来自农村的,他说他父母有病,借了一个老师七千块钱,说将来挣了钱还给老师,于是这个老师就帮助了那个学生。结果这个学生本科毕业了,研究生也毕业了,最后工作了,也没有还这个钱。后来这个老师找到了那个学生的通信地址,就写了一封信,这个学生还回了一封信,信的中心意思是,当时你借我钱我非常感谢,现在让我还钱是不可能的,因为我自己挣得钱还不够我自己花。虽然原话不是这个话,但意思是这个意思。
我在一次会上,曾经讲过这个事情,有个院士非常有感触,他说朱教授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吗?他就给我讲了一个他们单位的事情,有两个学生入学,晚上敲院士家的门,学生们认为院士肯定有钱,其实是误解,院士未必是有钱人。两个学生进来说我们学费每人七千,我们来自贫困地区,你借我们两个人每人七千块钱,我们打个条子给你,将来我会还你,这个院士没借他们一万四,院士说我给你们俩解决一半吧,一共给你们七千块钱,也甭打条子,甭还我了,另外七千块钱,你们自己再想别的办法,当时就给了七千块钱现金。他说后来和这两个学生走对面他们连招呼都没和这个院士打过。
我说我们已经失去了教育,我们的学校,目标是升学,他们给我们的孩子讲怎么做人吗?还有,我们很多的民俗,也逐渐地被城市化的一些习惯和文化所取代,比如,农村的手工艺,绝大部分在丧失,这些东西对我们这个民族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所以,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乡村到底有什么价值?乡村的一些东西失去了,对我们有什么不好的影响吗?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