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和建议的基本框架与逻辑体系
(一)基本框架。一是回顾了“十二五”期间我国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二是提出“十三五”期间的重要发展目标;三是如何来实现这个目标。
第一,我国“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成就。
1.GDP。到2015年年底,我国GDP总量预计在68万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速9%,同期,世界平均增速只有2.9%。2009年,我国GDP超过日本,位居全球第二位;2014年,我国GDP达到10.4万亿美元,跟美国一起进入全球只有两个成员的10万亿美元的俱乐部。到2014年年底,日本的GDP是5.4万亿美元。预计我国2015年GDP的规模将达到10.7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份额达到13.3%,对同期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超过22%。这是我国所取得的经济总量的成就。
2.人均GDP、人均收入。“十三五”期间,提出了“两个同步”的发展要求。预计2015年,我国人均GDP将达到50125元,超过5万元关口,较2010年提高40%,人均增长7.5%,世界银行有一个测算,2015年我国人均GDP将达到7800美元,成为世界上“上中等收入”国家。预计2015年,我国人均收入将达到21680元,约合3500美元,增速快于GDP增速,通过了国际上公认的三千美元的关口。
3.产业结构。我国的产业结构将出现明显改善。到目前为止,我国第一产业占比8%;第二产业占比40.5%;第三产业占比51.5%。“十三五”时期,我国的产业结构要进一步偏向第三产业。看当前,我国第三产业占比很高的情况,其有一点特殊性,就是2015年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增速相对放缓,特别是增加程度放缓,由此,导致了制造业和工业占GDP的比重有所下滑,相应地,服务业占比较高,到了“十三五”,服务业占比肯定会获得进一步提高,但不会是这种急剧提高。
4.动力结构。2015年前三季度,我国动力结构非常乐观,其中,消费占到了40%;投资占了35.7%;进出口占了4.3%,基本上是一个非常合理的贡献结构。
5.城镇化。到2011年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首次超过农村常住人口。2014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了54.77%;2015年预计达到55%以上,实现城市化转移的农村人口达到1600万人。
6.财政收入。2011年年末,我国财政收入突破了10万亿元大关;预计2015年,财政收入达到15.4万亿元,比2010年要提高74%左右,财政收入年均增长达到11.7%。在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的条件下,我国的教育、医疗、养老等一系列社会保障得到了明显改善,老百姓的社会保障水平以及社会的稳定运行有效地得到了保障和提升。
7节能降耗。2015年以来,我国在节能降耗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包括单位能耗、单位水耗、单位排放量,降幅基本上接近两位数或者两位数以上。2014年,我国的电子商务和网络购物达到了16.39万亿元,同比增长59.4%,包括批发和零售之间的多次转售。我们的网购数字占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的10%左右,快递业务已达到140亿件,总量超过美国,居全球第一。
8.对外贸易。2014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是26.4万亿元,居世界第一位。2015年的1月到10月,我国的进出口总额是负增长状态,即便是这样,我国的贸易顺差还是在快速地积累、提高。2015年的1月到10月,我国的贸易顺差已经超过了4200亿美元。就是说,我国的外贸呈现出顺差扩张,但是,外贸总量略有回调的局面。总体来看,这个局面属于世界经济运行中的正常反应。
9.利用外资。2014年,我国利用外资规模达到1196亿美元,超过美国,居全球第一位。2015年前三个月,我国利用外资规模达到949亿美元,增长9%以上。
10.对外投资。2014年,我国非金融类企业对外投资达到了1029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78.1%,年均增长15.5%。
上述这些数字表明,“十二五”期间,我国取得了重大的社会发展成就、经济发展成就。这些发展成就继而成为我国面向“十三五”坚实的物质基础。基于这样的条件,我们提出了“十三五”的发展奋斗目标,即是到2020年,建党一百周年到来之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们提出了相关发展思路与发展理念。
第二,发展思路与发展理念。“十三五”期间,在发展过程当中,我们面临的最关键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资源要素和资源利用问题;二是经济发展空间的创造问题。我们要坚持“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在此基础之上,把科学发展观当中的“五位一体”,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推进和发展。面向“十三五”,我们需要一个改革和发展的坚强领导核心,这个坚强领导核心来自于党。所以说,还有一个党的建设,这是面向“十三五”全面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一环,是科学发展格局当中不可或缺的坚强领导核心。
在发展过程中,要认识我们的发展基础,树立远大的发展目标,积极地根据国内、国外形势的变化,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发展形势的变化,确立我们的发展理念,即在“十三五”期间,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树立并且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五个发展理念既各自独立,又包含着一系列重大发展举措,同时,彼此间相应呼应、相应支撑。
其一,创新。主要瞄准的是新要素、新资源,或者是要素和资源新的组合方式,瞄准的市场也是新市场、新的增加值空间。
其二,协调。立足于对存量的重新组合、优化和布局调整。通过对存量要素和资源的优化,协调出能够为新产业发展,或者是为传统产业改造提供支撑的新的资源和必要的市场发展空间。
其三,绿色。表面上看,绿色是一种约束理念,令一部分产业强制性地退出,一部分资源强制性地调整,一部分市场空间强制性地腾空。而其实,恰恰是在这一过程当中,为其他要素、资源、产业的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
其四,开放。就是要利用好国外资源和国外市场。
其五,共享。这既是我们发展的目的,又为我们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需求、新的投资对象、新的投资目标。
(二)逻辑体系。就是面对“十三五”一系列的发展目标,在战略当中如何实现突破。一是说明了发展目标,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二是明晰了发展基础,包括:经济新常态,三期迭加,以及尚且存在着的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等;三是提出了从现在的基础到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间,该如何实现跨越?那就是发展,发展是第一要务,并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同时,面对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风险,提出了如何面对、应对和转化风险。
二、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和建议的主要内容与核心要点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宏伟目标。那么,什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构成指标是什么?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些指标呢?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五个核心构成指标。指标一: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其一,主要的要求是,到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十二五”期间,我们已经创造了非常大的增长和财富,“十三五”时期要想实现翻一番的目标,我们的年均增速只要达到6.5%就可以了。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地深入调整经济运行结构,深入地解决经济发展当中的矛盾和问题,也可以有效地把绿色发展的理念纳入到发展框架当中去。其二,强调发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其实,这“三性”是同一个概念。平衡性,强调生产力包括产业的、区域发展水平的平衡;包容性,强调发展过程中各个主体之间,优势主体与劣势主体、高收入群体与低收入群体都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提升、发展,实现创新;可持续性,也是一种平衡型,是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态、资源、要素之间的平衡。
由不平衡发展转向平衡发展,从观念上来看,包括满足社会需求来看,肯定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一般来讲,平衡性越好,效率损失也越大,因此就要创新,唯有创新驱动,才有可能在平衡和效率之间达成桥梁,或者说提供共同的支撑。所以说,创新发展是“十三五”发展的第一要务。具体到产业的发展,提出来一系列新的要求,即:产业发展要迈向中高端水平;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的水平要进一步提高;先进制造业要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要不断成长;服务业的比重要进一步上升;农业现代化要取得明显进展,其中特别讲到,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2015年年底,我国即将突破55%的城镇化率,是常住人口的城镇化,就是说,像工人一样地做工,但是并不像市民一样的去生活的一种城镇化。“十三五”时期,我们的城镇化要从简简单单的在城市里工作,变成在城镇里工作和生活,而且鼓励举家搬迁到城市里来。尊重劳动者,尊重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农民工,作为现代化的劳动者,给予其应有的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家庭生活。
指标二: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提出了就业比较充分,我们的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等一系列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稳步提高。教育现代化要取得重要进展;收入差距要缩小,中等收入群体要扩张。在全面小康社会条件下,可以有低收入群体,但是就不能有贫困人口了。按照现行标准条件下的农村贫困人口要全部实现脱贫,贫困县要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的整体贫困。
指标三: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要能够生产出来更符合大家意愿、更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列文化产品。一方面要扶持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另一方面要构建文化渠道。要让每一位老百姓能够享受文化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原来是只重视生产,现在要落到大众的意识中,落到大众的行为上。
指标四: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总体改善涉及到相关的指标,包括:环境指标、消耗指标、污染指标、排放指标,这些指标一定要下降。要注意的是,好多情况下,可能减量化要比直接开展污染治理,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和效果大得多的多。因此,在考虑问题的时候,要有节奏、有步骤,不搞一刀切、一步跨,而是有先有后、有重有轻、有急有缓。但无论怎样,一旦达到了生态和环境的承受上限,就必须要治理。要综合考虑环境的容纳能力和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既让我国的经济得到稳步发展,又让我国的生态保护得到显著加强。
指标五:社会管理制度、国家治理结构取得重大突破,各方面的制度要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的就是“三个权利”加一个“党的建设”问题。一是政府的权利。就是让政府的权利在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中运行,政府跟社会组织、跟企业、跟公民之间的关系得到明确、约束、管理和提升。二是人的权利。“十三五”期间,人的权利应该得到更加广泛的发展、扩充,人的自由度,生活的舒适度,都应得到较好的满足和提升。三是产权。我们的产权在社会运行当中应该得到尊重,得到法律严格意义上的维护。只要是合法的产权,边界清晰,就应该不受到任何非法定授权权力的侵犯。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完善党的建设。党是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要显著提高,这就是我们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典型表现。
(二)我国的发展基础考量。一是新常态;二是三期迭加;三是我们的问题与矛盾。关于问题与矛盾,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建议稿中写得很清楚,在此,我不再将其单独拿出来交流,对于“经济新常态”和“三期迭加”的问题,跟大家做一个梳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